髫年入邻塾,按卷治毛诗。
名物辨异同,颖悟颇有资。
课馀还学吟,挦扯三唐辞。
每博大父欢,点首笑拈髭。
得饼矜满怀,出觅西邻儿。
扫藓花影中,坐作宾朋嬉。
此境如目前,使我中怀驰。
【注释】髫年:指小时候;邻塾:邻家的学校,指私塾;按卷:指翻阅书本,治学;毛诗:《诗经》的别称;颖悟:聪敏;课余:放学后;挦扯:整理,摘抄;三唐: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王维;博大父欢:博得祖父的欢心;点首:点头称赞;矜:夸耀;西邻儿:同村的小伙伴;扫藓花影中:在苔藓覆盖的花影中嬉戏。
【赏析】
《过谢家塘少时故居感作六章 其四》,此为五言古诗,作者以“我”的口吻回忆自己孩提时代在谢家塘旧居读书时的欢乐情景。
第一句“髫年入邻塾”,是回忆幼年的一段经历。髫年即童年,指幼年入私塾学习。
“按卷治毛诗”,这是说在私塾里,老师教读《诗经》,于是“我”就认真地学习它。按卷,指翻阅经书。治,即研究。毛诗,指《诗经》。毛,是《诗经》的古称。
“名物辨异同,颖悟颇有资”,这是说在私塾里,不仅学习了《诗经》,而且能够辨别名物(事物或现象的名称)的异同,显示出聪明伶俐的特点。名物,指事物的名称。辨异同,指区别事物的异同,即识别事物的类别,分辨事物的性质。异同,指不同和相同。颖悟,指才智敏捷。颇有资,指很有才能。资,这里用作动词。
第三句“课余还学吟”,是说私塾里除了学习经书之外,还有吟诵诗篇的活动。课余,指上课之余。学吟,指吟诵诗篇。
第四句“挦扯三唐辞”,是说吟诵诗篇时,“我”也学会了从唐诗中摘录诗句。挦扯,指摘录,引申为背诵。三唐,指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王维。
以上几句,写“我”在私塾里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五句“每博大父欢”,是说“我”经常得到祖父的喜爱。博,广泛,这里是获得的意思。大父,是对祖父的尊称。欢,指喜爱。
第六句“点首笑拈髭”,是说“我”得到祖父的喜爱时,常常得到他赞许的微笑和亲昵的抚摸胡须表示高兴的样子。颔首,点头。点首,即点头。笑捻髭,指含笑地用手指捋胡子。这里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胡须轻轻一捻,好像正在微笑,表示高兴的样子。
以上几句,写“我”在学习方面受到祖父喜爱的情况。
第七句“得饼矜满怀”,意思是说得到祖父奖赏的饼而得意洋洋。
第八句“出觅西邻儿”,意思是说拿着祖父给的饼到邻居家的孩子那里去玩。西邻儿,对邻居家孩子的一种亲热称呼。西邻,指东边的邻居。儿,这里用作名词后缀,无实在意义,只是作为人称代词的宾语用。
第九句“扫藓花影中”,意思是说在苔藓覆盖的花影中游玩。
第十句“坐作宾朋嬉”,意思是说坐在那里像主人一样和朋友们玩耍嬉闹。宾朋,指朋友。
这几句,写“我”在邻居家孩子们中间玩得非常高兴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叙述儿时在私塾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