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微沙不草,物竭市无人。
游食兵难练,荒书县屡陈。
土关讥逸盗,囤粟禁强民。
谁善操刀割,能教治一新。

【注释】

汶上县三章 其三:指《诗经.大雅.文王》中的“维周之翰,在河之畔。文作甫,德润南邦。不显惟王,时受天命。自天降康,作之君所。”

春微沙不草:春天到了,小草还没有长出来。

物竭市无人:物资已经用尽了,但市场上却一个人也没有。

游食兵难练:没有粮食的老百姓连当兵的都没有人愿意去当。

荒书县屡陈:书册都发黄了,说明长时间没有人翻动。

土关讥逸盗:关卡对逃跑的盗贼加以嘲笑。

囤粟禁强民: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来限制那些强大的民众。

谁善操刀割:谁能擅长于治理国家?

能教治一新:能够治理好一个像初唐那样崭新的局面。

【赏析】

此诗为《诗经·国风·鲁颂·泮水》之七章。据《毛诗序》,此诗是赞美鲁僖公在泮水之滨建立泮宫,举行射礼,招揽四方学子归附鲁国,以期恢复先祖文王、武王的基业。而《春秋左氏传》则记载,“泮宫灾”,鲁僖公派公子买前往视察,看到百姓生活艰难,于是命人修筑土城和沟渠,并禁止强民囤积粮食,同时鼓励游食者当兵,使民有所养,士有所事,从而安定社会。全诗从两个方面展开议论:一是从物质匮乏的角度来分析,指出“市无一人”“书屡陈”等现象;二是从政治措施的角度来分析,认为“谁言执柯,能补之失”。诗人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政治主张。

首句“春微沙不草”写春日万物复苏,但沙土却未能萌发生长。“微”字点明春天虽已来临,但天气尚寒,草木尚未返青;“沙”字则说明此地地势低洼,土地贫瘠。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春天里大自然的萧条景象,而且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苦。接着,第二句“物竭市无人”,更进一步揭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由于官府的横征暴敛,导致物资匮乏,人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只好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寻找出路。第三句“游食兵难练”,更是直切要害:因为缺衣少食,人们只能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游民;而这些游民又因官府的苛捐杂税而不能当兵,因而无法从事生产活动,难以为国家提供所需的劳动力。最后两句:“荒书县屡陈”、“土关讥逸盗”,则是对前几句的具体化和具体化的深化:书籍都发黄了,表明很长时间没有人翻阅过;关卡对逃亡的强盗加以嘲笑,可见逃亡的强盗越来越多;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来限制那些强大的民众,说明他们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这四句诗不仅描绘了鲁国当时的现实状况,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官府横征暴敛的强烈不满。

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了鲁僖公在泮水之滨建立泮宫的历史事件,但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古代统治者的批评,也是对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揭露。诗人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