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可作,遗经启蒙愚。
大义乖复明,实赖宋诸儒。
其言若澹泊,其旨乃膏腴。
我朝百年来,教学秉程朱。
博闻强识士,论经良补苴。
大小则有办,岂谓循异涂。
柰何习转胜,意纵而辞诬。
竞言能汉学,琐细搜残馀。
至宁取谶纬,而肆诋河图。
从风道后学,才杰实唱于。
以异尚为名,圣学毋乃芜。
言多及大人,周乱兆有初。
彼以不学敝,今学亦可虞。
嗟吾本孤立,识谬才复拘。
抱志不得朋,嘅叹终田庐。
甥有吾家性,礼部方升书。
才当为世用,勉自正所趋。
矻矻校遗经,用意宁投虚。
盛夏示我卷,秋叶今零株。
至道无变更,景物乃须臾。
伪学纵有禁,道德终昌舒。
试观宋元间,士盛东南隅。
以视后世贤,人物诚何如。
愿甥取吾说,守拙终不渝。
这首诗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写给外甥马器之的,旨在教导他不要被世俗的学术所迷惑,要坚守正道。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圣人不可作,遗经启蒙愚。
- 圣人不能亲自创作,但遗留下来的经典可以引导那些愚蠢的人。(圣人无法亲自创作,但留下的经典可以启迪愚昧之人。)
- 大义乖复明,实赖宋诸儒。
- 大道理与常识相违背,这实在是依赖宋朝的学者们。(深奥的道理与普通人的理解相悖,这确实依赖于宋朝的学者们的教诲。)
- 其言若澹泊,其旨乃膏腴。
- 他们的话好像很平淡无奇,但他们的意思却是那么丰富而富有营养。(他们的话语看似简单平凡,却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意义。)
- 我朝百年来,教学秉程朱。
- 我们明朝经历了一百多年,教育上遵循程朱理学。(我们明朝经历了一百多年,在教育方面坚持了程朱理学的教义。)
- 博闻强识士,论经良补苴。
- 那些学识渊博、记忆力强的人,他们在讨论经典的同时,对经典进行了很好的补充。(那些学识渊博、记忆力强的人,他们在讨论经典的同时,对经典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 大小则有办,岂谓循异涂。
- 无论是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有办法处理,难道只是沿着不同的道路走?(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都有应对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沿袭不同的观点或路线。)
- 柰何习转胜,意纵而辞诬。
- 但是为什么学习会变得过分,以致于言辞变得不诚实?(为何学习变得过度,以至于言辞变得不真诚。)
- 竞言能汉学,琐细搜残馀。
- 大家都说可以研究汉代的学问,却专注于搜寻那些残缺不全的文献。(大家都说可以研究汉代的学问,却只关注那些已经残缺不全的历史记载。)
- 至宁取谶纬,而肆诋河图。
- 有的人甚至迷信谶纬之说,并肆无忌惮地诋毁河洛图。(有些人甚至迷信谶纬之说,并毫无顾忌地攻击河洛图。)
- 从风道后学,才杰实唱于。
- 跟着时代的风气学习,有才能的人确实是在引领潮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学习,有才能的人实际上是在引领潮流。)
- 以异尚为名,圣学毋乃芜。
- 如果只是追求新奇,那圣学岂不是变得杂乱无章?(如果只是追求新奇,那圣学岂不是变得混乱不堪?)
- 言多及大人,周乱兆有初。
- 言语中经常提到大人,这预示着周朝的灭亡可能刚刚开始。(言语中经常提到“大人”,这暗示着周朝的衰亡可能才刚开始。)
- 彼以不学敝,今学亦可虞。
- 他们因为不学习而导致国家衰弱,现在学习也可能带来问题。(他们因为不学习而导致国家衰落,现在学习也可能带来问题。)
- 嗟吾本孤立,识谬才复拘。
- 感叹我本来就孤独,因为认识错误而被束缚。(感叹自己本来就处于孤立状态,由于认识错误而被限制。)
- 抱志不得朋,嘅叹终田庐。
- 我抱着坚定的信念却得不到朋友的支持,最终只能回到田园生活。(我怀着坚定的信念但却找不到知音支持,最终只能回归乡村田园的生活。)
整首诗表达了王守仁对于世俗学术的批判,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应该被外在的名利所左右,而应该追求内在的真理和智慧。他强调,真正的学者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动摇。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