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侯自学道,往往造渊静。
不以宇宙广,而为一涂竞。
桃李常不言,侪类辄爱敬。
乃知君子器,宜从大夫政。
在朝量已优,告归韵尤胜。
名班三殿旁,身逐一帆正。
花落春水生,天合松陵镜。
或逢乡曲人,争席昧名姓。
刈草先人庐,种松邱垄径。
倏忽秋风生,相望北枝劲。
所恐竟脱屣,杳与海鸥泳。

【注释】:

①吴侯:即诗人的朋友,姓吴。

②自学道:指自己学习道理和道德。

③造渊静:在清静的深水中建造水底的石室。

④桃李:比喻人的品质高洁、有才德的人。

⑤侪类:同辈人。

⑥乃知君子器:才知道君子的器量。

⑦大夫政:指治国的政治才能。

⑧名班:指显贵的官位。

⑨松陵:地名,在今江苏南京附近。

⑩或逢:有时遇到。

⑾竞脱屣:形容急于脱下靴子逃走,表示不愿久留。

⑿杳与海鸥泳:远远地与海鸥一起在水中游泳。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写吴侯归隐不仕的情景。全诗四十六字,每句七个字,押三平韵,音调铿锵。全诗语言简练,风格古朴,情真意切,意境高远。

开头一句点明吴侯归隐的原因。“吴侯”是诗人对这位朋友的尊称,“自”是“自己”,“道”是指道理和道德。“学道”表明他追求的是道德修养,而并非功名利禄。“往往”表示时常,“造渊静”则是指他在清静的深水中建造了水底的石室来修炼。这里表现了吴侯淡泊名利的情趣。

第二句紧承首句“学道”,进一步说明他的为人原则:“不以宇宙广”,意思是说,我并不是因为看到世间广阔,才去追求名利;而是出于“一涂竞”(各种道路争逐),为了摆脱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才选择了隐居。这两句表现了作者赞赏友人的高尚情操以及对于官场黑暗现象的憎恶之情。

第三四句赞美友人为人正直、谦逊、有才德。“桃李常不言,侪类辄爱敬。”说的是,像杨震那样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平时不轻易说话,但是他的品行却使众人都敬重他。这里赞扬了友人的高尚品德和谦虚美德。“乃知君子器,宜从大夫政”,则进一步说明这种美德是多么值得称赞啊!因为只有具备了君子的品性,才能够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这是对友人的极高赞誉。

第五六两句写吴侯辞官归田的情景:“在朝量已优”、“告归韵尤胜”,表明吴侯在朝廷中已经做到了相当优越的地位,但是他却依然选择退隐,其志向之远大可见一斑。这里的“优”指的是“优秀”,“胜”是指“胜过”。

第七八句描绘了吴侯归隐后的闲适生活:“名班三殿旁”,意思是说他的家坐落在皇宫旁边;“身逐一帆正”,则描绘出他在湖上乘船游玩的情景;最后两句则是说,春天的时候,花儿落去,水面上的波纹又重新荡漾起来;秋天来临,天气晴朗,松林中的月亮明亮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这里既写了吴侯的生活情趣,又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或逢乡曲人,争席昧名姓”,这句诗描写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有时碰到家乡的人,他们争相邀请吴侯入席,而他自己却不露声色,不张扬自己的名姓。这说明吴侯为人谦卑,不炫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

第九十两句则表现了吴侯对政治的淡漠态度:“刈草先人庐,种松邱垄径”,意思是他先到自己祖先的房子前割草,然后再在墓地周围种上松树;“倏忽秋风生”,则暗示着时序的变迁,秋风吹过,万物凋零;“相望北枝劲”,则意味着吴侯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仍然精神矍铄,意志坚毅。

最后两句则以感慨作结:“所恐竟脱屣,杳与海鸥泳”。意思是说,恐怕最终他会弃官而去,远离尘世纷扰,就像海鸥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泳一般。这里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仕途的惋惜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