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尽韩郑郊,始入青山路。
积雨晓未开,前嶂隐忽露。
风林上萧疏,溪水下奔注。
传闻元和初,于玆畔藩戍。
地险九州分,天子一朝怒。
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千营尽凯歌,三州始内附。
岂罄作辅材,差免舆尸误。
当事始知难,斯人岂常遇。
沉没不可论,寒陂下飞鹜。
【解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当时诗人正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在江陵城西的吴戍桥。
“已尽韩郑郊”,韩指韩国、郑指郑国,两国都在今河南省境内,这里代指唐朝周边的藩镇。
“始入青山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当阳市西北17千米处的玉泉山中,相传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登临游赏之地。
“积雨晓未开,前嶂隐忽露。”两句写景。“积雨”点明时间,也写出了雨后山色空濛的特点。“前嶂”即前面山岭,“忽露”是说山峰时而露出,时而被云雾遮蔽。这两句写景,写出了雨后山色的变化。“风林上萧疏,溪水下奔注。”两句写景。“上萧疏”是说树林上空,风吹过来,树枝摇落萧索凄清;“下奔注”是说山涧水流急速奔腾而下。这两句写山中的景色。
“传闻元和初,于玆畔籓戍。”两句叙事。“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平定刘辟叛乱。“於玆”,在这里的意思。这两句写诗人得知自己所在的地方曾是藩镇所占据的地方。
“地险九州分,天子一朝怒。”两句写诗人的处境。“地险”是说地理位置重要,地势险要;“天子一朝怒”是说朝廷对藩镇的态度强硬,一旦愤怒就要发兵征讨。这两句写诗人所处的政治形势。
“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上相”,宰相的尊称。《采薇》是一首古代诗歌,《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战国时期魏王派晋鄙率十万之众去救援赵国,秦军乘虚而入袭击魏军,晋鄙因畏缩不敢进军,魏王只好派大将晋鄙的弟弟晋鄙来接替他,他怕被诛杀而不敢前往,于是让魏王宠姬如姬去请信陵君来救魏王。信陵君与如姬同谋,以献美女为名,诱骗晋鄙,使其交出兵符,然后杀了晋鄙,夺军权,大破秦军。
“千营尽凯歌,三州始内附。”这句的意思是:全军上下一片欢腾之声,收复失地的三州才终于归附朝廷。“凯歌”,胜利的凯歌。“内附”,归附。这两句写诗人所处之地终于平定下来。
“岂罄作辅材,差免舆尸误。”两句写诗人的处境。“罄”,全部用出;“辅材”是指有才能的人,这里指的是贤能之士;“舆尸”是指尸体堆积如山,比喻死伤很多。这两句是说:难道只是将贤才全部用尽了吗?不然的话,怎么能避免军队伤亡惨重而造成大量死亡呢?(这里的“差”是“怎么能够”的意思)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感慨。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遭遇。
“当事始知难,斯人岂常遇。”两句议论。“当事”,指当政者;“斯人”即“斯人焉”。这两句是说:当政者才知道做官不容易,这样的人才又怎么会常常遇到呢?(这里的“焉”是“怎么”的意思)这两句是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的希望。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借咏史诗抒怀,借古鉴今,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心。全诗通过对吴戍桥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思考。
首句开门见山,交代背景。颔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幽深的山水画卷。颈联紧承前两联之意,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象。尾联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语。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清新。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幽深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也在这幅画卷中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在江陵城的吴戍桥。当时正是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正在江陵担任法曹参军。诗人通过这首诗来表达他对国家的忧虑和自己遭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