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如倚屏,其北万山立。
往往塞外水,南穿塞垣入。
旋衰才没踝,骤盛怀原隰。
未出军都障,敛若衣在拾。
汗漫顺义西,每当骤雨及。
桥梁既突坏,猝又无舟楫。
圣人岁北巡,虎旅万群集。
灌涨夏秋交,吏以供张急。
治道草露闲,隐虑事不给。
六飞竟安驱,神灵信怀辑。
我来辰角见,征衣不挟笠。
明当迎翠华,夜渡涨沙湿。
弥知近塞寒,霜风凌裤褶。

这是一首描绘白河景象和诗人对白河的感慨之作。

首句“京师如倚屏,其北万山立”,描述了京师(长安)如同一座屏风般屹立在北方,其背后则是连绵起伏的万座山峰。这里的京师指的是首都长安,而“倚屏”则形象地描绘了其雄伟壮丽的地理景观。

接下来一句“往往塞外水,南穿塞垣入。”,表达了塞外河水蜿蜒流淌的景象,它们从塞外流入长安城内,与城墙相交融。这里既展示了河流的自然美,也体现了长安城的防御功能。

“旋衰才没踝,骤盛怀原隰。”,描述了河流水位的急剧变化,一会儿水位低到脚踝以下,一会儿又暴涨到原隰之间。这反映了河流季节性的涨落现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时局变幻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的“未出军都障,敛若衣在拾。”,描绘了军队驻扎在边疆的情况,士兵们穿着战衣,仿佛随时准备出发。这里的军都障可以理解为边疆防线或边境哨所。

“汗漫顺义西,每当骤雨及。”,描述了天气变化无常的情况,时而晴朗,时而暴雨倾盆。这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有对时局变化的隐喻。

“桥梁既突坏,猝又无舟楫。”,描绘了桥梁突然倒塌的情景,以及随后没有船只可用的困境。这里的桥梁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是人们往来的重要通道。

“圣人岁北巡,虎旅万群集。”,表达了皇帝每年进行北巡的盛况,同时强调了军队的强大和威严。这里的“虎旅”可以指代勇猛善战的军队。

紧接着的“灌涨夏秋交,吏以供张急。”,描述了夏季和秋季交替之际河水上涨的情形,官府忙于应对水利灌溉的需要。这里的“供张”可以理解为筹备、组织和实施等。

“治道草露闲,隐虑事不给。”,描绘了官员们在忙碌之余,仍不忘关注民生、治理国家的工作状态。这里的“治道”可以理解为治理国家之道或治理方式。

“六飞竟安驱,神灵信怀辑。”,表达了皇帝出行安全顺利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和谐稳定的期望。这里的“六飞”是指皇帝的车驾,而“神灵”则寓意着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最后一句“我来辰角见,征衣不挟笠。”,描述了诗人在看到日出时分(辰角)的景象时的心情。这里的“辰角”可以理解为日出的时辰之一,也可以理解为日出时的景色。

整首诗通过描绘白河的景色和相关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局变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