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鹄啼哀哀,孤雏鸣唧唧。
相依渡海来,可怜皆弱质。
无食号馁饥,无衣苦寒慄。
居住复无庐,何处堪容膝。
举家十馀人,谋生计安出。
睹此怀故人,我心倍怆恻。
葺我南园居,细小藉栖息。
分我布帛衣,寒威免侵逼。
指我北庄囷,三餐聊饱食。
男课以诗书,女课以纺绩。
有井可汲炊,有圃可艺植。
半载经营心,聊以尽吾力。
唯稍分润之,岂能俾充实。
但期教有方,诸雏振云翼。
庶几入九原,相见无惭色。
我们来翻译这首诗:
伟山内兄在榕城去世后,他的家人(十来口人)渡海来到我这边相依。安置已定,我便作诗来表达我的感受。寡鹄啼哀哀,孤雏鸣唧唧。相依渡海来,可怜皆弱质。无食号馁饥,无衣苦寒栗。居住复无庐,何处堪容膝。举家十馀人,谋生计安出。睹此怀故人,我心倍怆恻。葺我南园居,细小藉栖息。分我布帛衣,寒威免侵逼。指我北庄囷,三餐聊饱食。男课以诗书,女课以纺绩。有井可汲炊,有圃可艺植。半载经营心,聊以尽吾力。唯稍分润之,岂能俾充实。但期教有方,诸雏振云翼。庶几入九原,相见无惭色。
接下来是诗句和译文的一一对应:
- 寡鹄啼哀哀 —— 描述孤独的天鹅发出哀伤的叫声。
- 孤雏鸣唧唧 —— 描述幼小的鸟鸣声细碎且连续。
- 相依渡海来 —— 家人为了追随亡故的内兄从海外而来寻求庇护。
- 可怜皆弱质 —— 强调所有家属都很年轻且体弱。
- 无食号馁饥 —— 由于缺乏食物而感到饥饿。
- 无衣苦寒栗 —— 由于寒冷而感到害怕发抖。
- 居住复无庐 —— 没有住所可以安身。
- 举家十馀人 —— 全家共有十一个人左右。
- 谋生计安出 —— 寻找生活来源和稳定的生计办法。
- 睹此怀故人 —— 看到这些情况便想起亡故的内兄。
- 我心倍怆恻 —— 心情十分悲伤和悲痛。
- 葺我南园居 —— 我修缮了南边的花园作为住所。
- 细小藉栖息 —— 用简陋的物品搭建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
- 分我布帛衣 —— 给了我一些布和帛来制作衣服。
- 寒威免侵逼 —— 抵御了严寒的威胁。
- 指我北庄囷 —— 指引了我北方的庄园。
- 三餐聊饱食 —— 勉强能够每天吃上饱饭。
- 男课以诗书 —— 让男孩学习诗歌和书籍。
- 女课以纺绩 —— 让女孩学习纺织技能。
- 有井可汲炊 —— 有了井可以取水做饭。
- 有圃可艺植 —— 有一个菜园可以种植蔬菜。
- 半载经营心 —— 经过半年的经营,努力地想要改善生活。
- 聊以尽吾力 —— 尽力而为,希望可以有所贡献。
- 唯稍分润之 —— 只能稍稍分享一些资源给其他人。
- 岂能俾充实 —— 如何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
- 但期教有方 —— 只希望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 诸雏振云翼 —— 期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展翅高飞。
- 庶几入九原 —— 希望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境界。
- 相见无惭色 —— 如果能够相见,内心不会有惭愧的感觉。
接下来是注释:
寡鹄(guǒ):孤单的天鹅,通常指白色的大天鹅。
孤雏(chú cí):独自抚养的小天鹅或小鸟。
相依:互相依靠。
渡海:渡过海洋,远行到他处。
可怜:值得同情。
弱质:身体瘦弱,指年幼的孩子。
无食:没有食物。
号(háo):哭叫。
馁(něi):饥饿,此处指因饥饿而发慌。
无衣:没有衣服穿。
苦寒栗:形容冷极了而发抖。
庐:简陋的房屋或遮蔽物。
举家:整个家庭。
谋生:谋求生计。
嗟(jiē):悲伤,叹息声。
怆恻(chuàng cè):悲伤凄楚。
葺(qì):修理,修补。
南园:南方的园林。
细小:简陋,不豪华。
分:给予。
布帛(bó bó):布料和丝绸。
寒威:寒冷带来的威胁和痛苦。
指:指出方向或方法。
北庄囷(jùn jūn):北方的庄园或农场。
三餐:一天三次吃饭。
诗书:诗歌和书写的书籍,泛指文学。
女课以纺绩:女孩子学习纺织技能。
有井:有井可供打水使用。
有圃:有菜园可供耕种。
半载:半年。
经营:指料理、筹划。
聊:姑且,暂时。
稍(shāo):稍微,略为的意思。
俾:使,让。
教有方:教育要有正确的方法。
振云翼:展翅飞翔如同在云端。
九原:墓地,这里借指理想之地,死后可以安息的地方。
入九原:进入理想的境界或墓地。
惭色:羞愧的脸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写于诗人失去亲人之后的心情。开头两句通过描写天鹅的哀鸣和雏鸟的悲啼,传达了诗人对于亡友的深切怀念以及家人流落异国的无奈和辛酸。随后的内容展现了诗人与家人共同面对困境的场景,如缺乏食物、寒冷的夜晚等,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环境的艰苦。
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努力改善家庭生活的愿望,但仍然深感无力,只能尽量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诗人表达了一种乐观的心态,希望能和家人团聚,共度难关,并在理想的境地里重逢。这种心态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即使身处异地,依然无法忘记过去的亲人和朋友,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