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来好砚同好友,日日摩挲常在手。
伴吟墨使陈静轩,资写「黄庭」向晴牖。
闽中同嗜本有人,十砚老人莘田叟。
直如砚癖子瞻翁,不让风流钱可久。
湖曲百篇擅竹枝,草笺一部描花柳。
杨、李当时并盛名,津津脍炙千人口。
许都高士媲双丁,邺架连篇方二酉。
行遍江南又岭南,喜近素馨田百亩。
平生作吏拙催科,能扇仁风遍原薮。
放衙花底纸挥毫,判牍筵间杯在口。
相关性命砚兼花,自写胸怀诗与酒。
因此罢官归去来,清时何害风流咎。
囊中祗剩二千金,半购端溪紫云母。
归装十砚剩馀赀,还取珠江两姝秀。
桃叶、桃根泛棹归,燕子楼中甘白首。
陈迹回头百十年,浮云变幻成衣狗。
旧物星分到海东,连城荆璞为吾有。
「香草笺」中此砚诗,玉堂佳句镌其后。
漫说牛毛白蕉镵,勿夸鹆眼青华剖。

这首诗是黄莘田在乙卯年所作的一首端砚歌。诗中通过对砚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下面是逐句释义:

得来好砚同好友,日日摩挲常在手。

这句诗描述了作者得到一块好砚台的喜悦之情。这块砚台不仅是作者的好伙伴,更是他日常使用的重要工具。

伴吟墨使陈静轩,资写「黄庭」向晴牖。

这句诗描绘了砚台与墨水的亲密关系。砚台为笔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书写更加流畅自如。同时也象征着作者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闽中同嗜本有人,十砚老人莘田叟。

这句诗提到了在福建省中,有许多人喜欢收藏和欣赏砚台。而作者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十块砚台被人们称为“莘田十砚”。这反映了他对砚台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态度。

直如砚癖子瞻翁,不让风流钱可久。

这句诗赞扬了作者对砚台的痴迷程度。他认为,自己对砚台的喜爱如同子瞻(苏轼)一样,无法自拔。这也反映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和热情。

湖曲百篇擅竹枝,草笺一部描花柳。

这句诗描述了作者在湖边创作的百篇竹枝词和草笺上的花柳描绘。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杨、李当时并盛名,津津脍炙千人口。

这句诗提到了唐代两位著名的诗人杨贵妃和李太白。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成为了人们的谈资。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许都高士媲双丁,邺架连篇方二酉。

这句诗以许由和唐举为例,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质。他们认为自己的才华足以媲美历史上的高士,而邺架上的书籍则证明了这一点。这也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尊重。

行遍江南又岭南,喜近素馨田百亩。

这句诗描述了作者游历江南和岭南的经历。他喜欢靠近美丽的田野,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平生作吏拙催科,能扇仁风遍原薮。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虽然一生从事官宦生涯,但在处理公务时却显得笨拙。但他却能够传播仁爱之风,让百姓受益无穷。这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放衙花底纸挥毫,判牍筵间杯在口。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衙署中办公的情景。他在花丛下挥毫泼墨,审理案件之余还能品尝美酒。这也反映了他忙碌但充实的生活状态。

相关性命砚兼花,自写胸怀诗与酒。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他将砚台视为生命中的重要伴侣,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罢官归去来,清时何害风流咎。

这句诗表明了作者因厌倦官场而选择辞职。然而,他却认为在清廉的时代,这种行为并不会受到责难。这也反映了他对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自己行为的坚持。

囊中祗剩二千金,半购端溪紫云母。

这句诗描述了作者在辞职后的经济状况。他用剩下的钱财购买了两块端溪石砚,以纪念这段经历和感慨。这也反映了他对于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归装十砚剩馀赀,还取珠江两姝秀。

这句诗表明了作者准备回归故里时的心情。他将购买回来的十块砚台整理好之后,又从珠江地区带回两块美丽的石砚。这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叶、桃根泛棹归,燕子楼中甘白首。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与恋人告别的场景。他们在桃花盛开的季节一起泛舟归来,然后在燕子楼中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也反映了他们对爱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陈迹回头百十年,浮云变幻成衣狗。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他认为,历史就像浮云一样变幻莫测,而那些陈迹却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这也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旧物星分到海东,连城荆璞为吾有。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旧物的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将一些珍贵的东西送到了海外,并将它们带回家中作为财富。这也反映了他对物质的追求和对知识的重视。

「香草笺」中此砚诗,玉堂佳句镌其后。

这句诗表明了作者将砚台与诗句一起珍藏起来的想法。他认为,这些珍贵的物品应该被妥善保管,以便日后可以再次欣赏它们的风采。这也反映了他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珍视和尊重。

漫说牛毛白蕉镵,勿夸鹆眼青华剖。

这句诗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炫耀自己的优点或成就。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身边的物品,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