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
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
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
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注释】

①壬寅:唐肃宗乾元二年(759)。②祥符河:即黄河。③伊犁:在今新疆北部。蒲城:地名,在今陕西渭南。此为杜甫自长安至凤翔后,经秦州、天水、华州、同谷、扶风,再经岐山、扶风,最后由凤翔出发赴伊犁时所作。④相国:指杜鸿渐。⑤精卫:传说中的鸟名,传说中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⑥蚊虻:蚊子的别称。⑦丹漆:用丹砂涂饰的漆,比喻朱门贵戚。⑧东望何人:向东望去,不知谁可共论是非得失。⑨塞马:指边地之马。⑩相公:对宰相的尊称。⑪涕滂沱:眼泪流得像雨点一样。滂沱,大雨的样子。⑫幸瞻:有幸瞻仰。⑬巨手:指皇帝的手。⑭挽银河:把天河拉住不让其坠落下来。⑮羁臣:被拘禁的大臣。⑯怅荷戈:感到惆怅而佩带武器。⑰精卫原知误填海:相传,炎帝的女儿女娃游于东海时溺死,变成一只精卫鸟,常常衔西山的木石去填东海。⑱“蚊虻早愧负”二句:指自己没有负心背义,却有惭愧之心。⑲西行:向西行进。⑳梦随丹漆:梦中随从朱门贵戚。㉑东望:向东眺望。㉒问斧柯:询问斧头柄。㉓言谈之间互相切磋,相互启发,以取得更大的进步。㉔论得失:评论是与非,分清功与过。

【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二月诗人由长安出发到伊犁途中所作,当时诗人正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天水(今属甘肃),又经过岐山(今陕西宝鸡东)、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最后从凤翔出发,经岐山、扶风,再经岐山、扶风,最后由凤翔出发到伊犁时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忧虑国家安危的忧思。

首联“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说有幸见到皇帝的手将天河拉直,不要再作被束缚的大臣而惆怅佩带武器。诗人通过夸张手法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皇帝能够解除对自己的种种限制。颈联“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表达了诗人对精卫填海的寓言的理解,也表明自己并没有负于国家,只是感到惭愧而已。尾联“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担忧,担心自己像苍蝇一样随波逐流,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关心。尾联“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忧虑,认为朝廷内部的问题尚未解决,所以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流泪。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