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政治家,是大教育家,后世难忘,公真不朽;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斯人长往,吾谁与归。
【注释】
大政治家:指张之洞。公(指张之洞):指张之洞。先天下而后天下而乐:先天下忧,后天下乐。斯人长往,吾谁与归:这样的人长逝而去,我还有什么值得归属的地方呢?
【赏析】
这是挽词。张之洞是晚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主持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化企业,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他的一生,可谓功不可没,但他又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开明之士,对维新派的支持不遗余力,因此被康有为誉为“天下奇男子”。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张之洞遭慈禧太后通缉,逃至国外。1900年义和团运动起后,清廷以“招引匪徒”罪将他逮捕,押解北上,途中遇害。张之洞去世时,康有为曾写下一副挽联:“是大政治家,是大教育家,后世难忘,公真不朽;先天下而后天下而乐,斯人长往,吾谁与归。”这副挽联充分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张之洞的崇高评价。
全联分上下两句。上句赞颂张氏的功绩和人格,下句则表达对其不幸命运的惋惜和哀悼。这两句之间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上半句赞扬其功绩和人格,下半句则批评其不值一提的命运,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副挽联显得更为深刻。同时,这两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在当时社会,政治和军事才能被视为最重要的素质,而像张之洞这样的政治家、教育家虽然同样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甚至贬低。这副挽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