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扼狂澜,惟公能济变夷艰,若论盛典易名,纪阮视之有惭色;
万流宗学海,贱子更感恩知己,每读剡章陨涕,胡曾以后此怜才。

【注释】

挽张百熙联:挽,即《挽歌》。挽歌,为吊念死者而作的诗歌。张百熙(1847~1926年),字尔岐,一字本良,号鹤舫。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历任国史馆总纂、礼学社社长、京师大学堂教务长等职。辛亥革命时,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后任大总统府顾问。1926年病逝于北京。

一柱扼狂澜:一根柱子挡住狂澜。比喻有志气者能担当危难局面,扭转颓势,使国家转危为安。

惟公能济变夷艰:惟有你能拯救国家危难。

论盛典易名:论及盛大典礼时,容易改变名称。

纪阮视之有惭色:记述阮籍时,自己感到羞愧难当。指自己对阮籍评价不高。

万流宗学海:无数江河都归结于大海。比喻学问渊博,源远流长。

贱子更感恩知己:我更感激你的恩情,像知心朋友一样。

每读剡章陨涕:每次读到你写的《赠卢谌》一文而流泪。剡章,即《送卢谌》。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范云。

胡曾以后此怜才:在胡曾之后,你如此爱护人才。

【赏析】

这首挽歌是诗人为哀悼张百熙而写的。张百熙生前与诗人关系密切,死后又十分推崇,因此,诗人写这篇挽词时,感情是极其真挚的。

全诗共四句,前两句是赞颂之意,后两句则是哀悼之情。

第一句:“一柱扼狂澜。”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一根柱子能够挡住狂澜。比喻有志气者能担当危难局面,扭转颓势,使国家转危为安。

第二句:“惟公能济变夷艰。”这句意思是说:唯有你是能够拯救国家危难的人。“变”指社会政治的变革,“夷”是安定的意思。这是指张百熙生前为国家政治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诗人称他为能济变夷艰的人。

第三句:“论盛典易名。”这句的意思是说:论及盛大典礼时,容易改变名称。这是说张百熙生前虽然做过一些大事,但人们常常把他的名字和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事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认为他在位时做的事情并不值得称赞。

第四句:“纪阮视之有惭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记述阮籍时,自己感到羞愧难当。“纪阮”即《赠卢谌》,这首诗是范云写给卢谌的赠别诗。诗人称阮籍“阮中长者”,认为他很有才华。而自己却不如他,因而感到羞愧,所以用“视之有惭色”来表示自己对卢谌的敬重。

第五句:“万流宗学海。”这句的意思是说:无数江河都归结于大海。比喻学问渊博,源远流长。这是说张百熙的学问很高深,有很多成就,他的学问就像江河归海一样浩如烟海。

第六句:“贱子更感恩知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更感怀你的恩惠,像知心朋友一样。“贱子”就是诗人自己。因为张百熙比诗人地位高,所以诗人自称贱子,而尊张百熙为老师或长辈。

第七句:“每读剡章陨涕。”这句的意思是说:每次读到你写的《赠卢谌》一文而流着泪。“剡章”是范云写给卢谌的一封赠别信。信中充满了对卢谌的怀念之情。

第八句:“胡曾以后此怜才。”这句的意思是说:在胡曾之后,你如此爱护人才。这里用“怜才”表示赞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张百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与张百熙之间友情的怀念和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