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常苦热,北陟兹山隈。
幽蹊别经岁,杖策今复来。
嘉树犹旧识,好鸟无惊猜。
清气动衣袂,洒然襟抱开。
信宿未肯去,佥判从相催。
长廊百馀步,食已此徘徊。
有妻亦不俗,握卷能追陪。
湖光出林表,绿净无纤埃。
遥舟两三点,轻浅同浮杯。
不辨舟上下,但见波渊洄。
众峰转苍紫,白日方西颓。
烟暝失墟落,镫出知楼台。
入室披夕报,震荡如闻雷。
养兵不杀敌,操矛还自摧。
长令九州内,群健争雄魁。
建国荡无法,强道谁能材。
庭前广乐作,欲听肠先回。
登床不成寐,秋虫知我哀。
【注释】
九:指九月。
南游:指作者自意大利返回中国南方,途经广西时所作的诗。
北陟(zhì):登上。
幽蹊(qī):幽深的小路。
嘉树:好的树木。
好鸟:指善鸣的鸟儿。
清气动衣袂(mèi):清风吹动衣襟。
洒然:形容胸怀开朗、畅快的样子。
信宿:两夜。
佥:都。判:同“篇”,这里指诗篇。
长廊:指长长的廊屋。
有妻亦不俗:即使有妻子也不失其风韵。
握卷:持书。能追陪:可以共同欣赏。
湖光:指桂林山水。林表:山外。
遥舟两三点:远处的船只有两三艘。
不辨舟上下:分辨不出船上的人是在船上还是在水里。
波渊洄(huí):波浪曲折回环。
苍紫:青色和紫色。
烟暝:烟雾迷漫。墟落:荒凉破败之地。
镫(dēng)出:灯笼点亮。
楼台:高楼亭台。
夕报:晚上的通报。
震荡如闻雷:如同听到雷声一样震动着我的心。
养兵不杀敌:养兵不用来作战,而是用来保护人民。
操矛还自摧:拿着矛自己打自己的头。
长令九州内:长期使天下太平。
强道谁能材:强行霸道又怎能成为人才?
庭前广乐作:庭院前的乐曲奏起。
登床不成寐:上床睡觉却睡不着。
秋虫知我哀:秋天的虫子知道我在哀叹。
【赏析】
此为诗人归途中所作七律组诗中的一首,也是全集中最后一首。《全唐诗》中没有收录这首诗。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自意大利返回中国南方,途径广西时所作的诗。
开头两句是说自己这次南游常苦热,北陟兹山隈。“南游”即自意大利返回中国南方,途经广西时所做的诗。“北陟”,指登上山峰或高处。“兹山隈”,指险峻的山峰或山间小道。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次南游常常感到热得难受,向北攀登高山峻岭,山间的小路也走了很多年,今天拄着手杖又来到这里了。“嘉树犹旧识,好鸟无惊猜。”这两句的意思是:美好的树木仍然认识我,喜欢鸣叫的鸟儿不再惊惶地飞走了。“嘉树犹旧识”,指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好鸟无惊猜”,说明美好事物依旧,而那些惊扰它的鸟儿已不复存在。这两句与第一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景物的怀念之情。“清气动衣袂,洒然襟抱开。”清风吹动衣襟,心胸顿时开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心情的舒畅愉快和精神的振奋昂扬。“信宿未肯去”,经过一夜的停留后,第二天早晨不肯离去;“佥判从相催”,大家都催促着他继续前行。这两句是说:经过一夜的休息后,第二天早晨不愿离去;大家也都催促他继续赶路。“长廊百馀步,食已此徘徊。”“长廊”指漫长的走廊,“百馀步”是指走廊长达一百余步。“食已此徘徊”,意谓饭后在这里逗留了很久。这几句描绘了诗人旅途的劳顿和劳累之后稍得休息的愉悦感受。“有妻亦不俗,握卷能追陪。”“有妻”即有妻子,“握卷”是指手里拿着书。这两句意思是:即使有妻子也不庸俗,拿起书就可以和她一起欣赏了。这两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淑美丽和夫妻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这两句与上两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旅途劳顿之后的愉悦感和对妻子的喜爱。“湖光出林表,绿净无纤埃。”湖光从林外露出,绿水清澈,洁净无尘,这两句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两句与上两句相互呼应,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愉快感受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遥舟两三点,轻浅同浮杯。”“遥”字写出了距离之远,“两三点”指的是几艘船只。“轻浅”指小船在水面上的浮度很轻,“同浮杯”即漂浮在杯中。“烟暝失墟落,镫出知楼台。”傍晚的烟霭笼罩着村落,灯火照亮了楼阁高台。“暝”字写出天色渐晚之时。这两句写夜晚的景色和灯火映照下的楼阁高台景象。与上两句相对,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灯火映照下的楼阁高台景象。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愉快感受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入室披夕报,震雷闻雷吼。”“入室”指走进屋内,“披夕报”意谓手持夕报,即手执纸笔。“震雷”是大声的雷鸣声。“夜不能寐,秋虫知我哀。”“震雷”意为雷声隆隆。这两句意思是:夜不能寐,是因为秋虫在哀鸣。“知我哀”即知道我心中悲凉,因此才哀鸣不止。这两句是说秋虫知道作者的悲哀而发出凄厉的鸣叫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孤独之感。这两句是说夜晚无法入睡,因为秋风中的寒虫在哀鸣不已,从而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孤寂之感。这两句与上两句相呼应,表现了诗人旅途劳顿后的孤寂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阳节有怀》
重阳节这天天气晴朗宜人,
菊花盛开香飘四溢满园春色美不胜收。
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情悠悠,
举目四望,但见碧空万里白云飘。
黄菊盛开香气袭人满枝金,
青松翠柏傲霜斗严寒更显青,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日,
一年一度佳节又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