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共晨夕,志好同衣衾。
岂知欢爱日,终非可恃心。
长路无停轨,江河阻且深。
宿昔远游志,裴回空至今。

【注释】

杂诗五首其一:指作者的五组诗。群居:众人相处。共晨夕,同甘苦。志好同衣衾:志同道合。

岂知欢爱日:意谓欢乐之时,岂能久长。终非可恃心:意谓不能长久地相互依靠。

长路无停轨:语出《易·艮》:“艮止,水流泽。”言道路之漫长,不可停留。

江河阻且深:语出《诗经·小雅·四月》:“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江河阻隔,难以前行。

宿昔远游志,裴回空至今:宿昔,昨夜。裴回,徘徊不前。空至今,徒然至今。

【赏析】

这首诗是五律中的一首。“群居共晨夕,志好同衣衾”,诗人在《杂诗五首》里说:“行止君自知,去住何人识?”这两句正是对这种情形的写照。“岂知欢爱日,终非可恃心”,这是全诗的中心思想。《论语·阳货》有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者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认为仁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爱人,并把“仁”与“圣”相提并论。但子贡却以为仁德的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实孔子自己就已做到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因此他回答子贡的话时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可谓仁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告诉子贡:你问的问题太具体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你的问题太狭隘了,只能说明你的思想还不够宽广。

怎样才能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呢?孔子的回答是:“必也圣者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只有达到圣者的修养,才能实现这一境界。因为圣者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他们不仅能够为百姓造福,还能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问题。

圣人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孔子又进一步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要想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仁爱之心。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目标。

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既要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发展,也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仁”的精神,既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