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九司徭峒人民,至今已同轨同伦,新学顿殊椎结俗;
通一万里象胥文字,到处有佩觿佩韘,边城能识谕蒙书。

【注】

  1. 文同义学联:文同,字与可,苏轼的好友,曾任湖州知州。义学联是文同在湖州时所立,意为“以义为师”。
  2. 十九司徭峒人民:十九司是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徭峒是指徭役和峒寨。这里指边远地区的人民。
  3. 新学顿殊椎结俗:新学即新的教育制度,椎结是一种古代货币单位。旧俗指的是旧时的风俗习惯。这里指新学的推行使得边远地区的人民摒弃旧有的习惯。
  4. 通一万里象胥文字:象胥,古代指掌管四方事务的官。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这里指通过文字的传播,使各地的人们相互理解。
  5. 到处有佩觿佩韘:觿是一种古代用来解开头发的工具,韘是一种用于系鞋带的工具。这里指各地的人们都能佩戴这些工具。
  6. 边城能识谕蒙书:谕蒙书是启蒙教育书籍。边城的居民能够识别并阅读这类启蒙书籍。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任湖州知州时所作,旨在表达他对新学推行的重视和期望。诗中表达了他对新学的推广和普及的积极态度,以及对边疆地区教育的关心。
    首句“合十九司徭峒人民,至今已同轨同伦”,描绘了全国各地人民已经实现了统一和平等。第二句“新学顿殊椎结俗”,则进一步强调了新学对于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第三句“通一万里象胥文字”,则展现了文字的力量,使得远方的人们也能相互理解和交流。最后一句“到处有佩觿佩韘,边城能识谕蒙书”,则体现了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人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边疆地区教育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