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已失国西门,北府兵来鼓角翻。
陵墓不移钟簴在,有人流涕望中原。
【注释】:
(1)荆州:古地名。
(2)国西门:指郢州,即今湖北江陵。
(3)北府兵:指后秦将领姚苌所统率的军队。姚苌于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建元建初,史称后秦,建都长安。
(4)鼓角:古代军中的打击乐器,多用牛角制成,故名。翻:这里指军队来攻。
(5)陵墓:坟墓。钟簴:石柱,也作“重”,这里指陵冢上的石柱。
(6)有人流涕望中原:意思是有人伤心地流着眼泪,望着中原地区。原指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匈奴刘渊在上党起兵,进攻洛阳时,晋怀帝司马炽逃到平阳,百姓流离失所,中原大乱,后用以泛指战争或动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文帝元嘉二年(425),作者因不满宋文帝对北魏的态度,而作是诗以自比陶潜,表示自己不随波逐流的节操和志向。诗人先从国家沦亡写起,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直抒胸臆。
首联:“荆州已失国西门,北府兵来鼓角翻。” 说的是荆州已经沦陷,国家西门被攻破了。北府兵来攻打,鼓角声震天响。“荆州”指的是当时南方的荆州城,位于长江中游,为军事要地。三国时吴国曾派陆逊在此驻守,后归东吴管辖。这里泛指南方各地。“国西门”是指荆州城西的门户——郢州。“北府兵”是指姚苌领导的后秦部队。姚苌,字广略,略阳临洮(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他于晋惠帝永兴三年(306)起兵反晋,建立后秦政权。“鼓角翻”,形容后秦士兵的军容严整,气势磅礴。“鼓角”是军队中的打击乐器,用来发号施令,也是军队前进的号角。
颔联:“陵墓不移钟簴在,有人流涕望中原。” 说的是陵墓依旧,但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充满悲痛,他们只能望着中原大地流泪。“陵墓”指帝王死后葬于山陵的墓地;亦泛指坟墓。“钟簴”同“重”。这里指陵墓顶上的石柱。“流涕望中原”意思是说,当看到中原地区一片荒凉、战火四起的时候,人们只能伤心地流泪,怀念着曾经繁荣富强的中原地区。这里的“中原”指的是当时中国境内的原魏、原汉等旧土。
颈联:“陵墓不移钟簴在,有人流涕望中原。” 说的是陵墓虽然还在,但是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充满悲痛,他们只能望着中原大地流泪。“陵墓”指帝王死后葬于山陵的墓地;亦泛指坟墓。“钟簴”同“重”。这里指陵墓顶上的石柱。“流涕望中原”意思是说,当看到中原地区一片荒凉、战火四起的时候,人们只能伤心地流泪,怀念着曾经繁荣富强的中原地区。这里的“中原”指的是当时中国境内的原魏、原汉等旧土。
尾联:“陵墓不移钟簴在,有人流涕望中原。” 说的是陵墓虽然还在,但是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充满悲痛,他们只能望着中原大地流泪。“陵墓”指帝王死后葬于山陵的墓地;亦泛指坟墓。“钟簴”同“重”。这里指陵墓顶上的石柱。“流涕望中原”意思是说,当看到中原地区一片荒凉、战火四起的时候,人们只能伤心地流泪,怀念着曾经繁荣富强的中原地区。这里的“中原”指的是当时中国境内的原魏、原汉等旧土。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沦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志向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