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爱葛洪瀑,因结瀑下亭。
亭中何所有?永日清泠泠。
维予及叔氏,鸣徽向岩扃。
一时从游者,怀抱洁且馨。
嗟自亡琴来,此地久不经。
适与诸彦别,因用别山灵。
有客吊孤鹤,感予双涕零。
暮雨转潇潇,归客独惺惺。
挥手谢仙羽,此情安得冥。
【注释】
清风亭:在今江西九江市西,是李白、杜甫等人游历庐山时所常去的地方。别筵:分别宴饮之席。二十六人:指参加这次聚会的二十七人。赋:创作诗篇。葛仙瀑:即葛洪瀑布,在九江市西。高生尚宪:尚宪是诗人的朋友。曾:曾经,过去。双琴奏:二琴合奏。今:如今。孤鹤来:指作者自己。读:读其诗作。怆恍枨(chénɡ)触:怅然若失的样子。盖:恐怕,大概。不复能终曲:再也弹不下去了。终曲,乐曲的结束。补作:补写一篇诗歌。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七月十五日,作者与友人高生尚宪同登庐山,饮酒赋诗,然后与他们告别。全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离情,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逃避之意。
首联“清风亭别筵会者二十六人共赋葛仙瀑高生尚宪诗云曾听双琴奏今随孤鹤来读之怆恍枨触盖不复能终曲也明日补作一章”为第一部分,写与友会宴的情景。“清风亭”,在今江西九江市西,是李白、杜甫等人游历庐山时所常去的地方。“清风亭”,取意《世说新语》中的“清风亭”故事,晋王敦镇武昌时,有客夜至斋中,敦起堂内大唤曰:‘何中作?’因便握机杖击之。客应声而堕地死,左右皆惊,敦更向床上取拂子行酒令。客答曰:‘但恐非凉德,临履畏将颠。’后以“清风亭”喻指清静的雅致的环境。“二十七人”是说与会者一共有二十七人,而作者只记下了二十六人,可能是作者自己没有算在内。这两句的意思是:在清风亭里举行了宴会,与会的有二十六个人一起吟咏葛洪瀑布的诗篇,其中高生尚宪的诗写得尤其出色,他曾弹奏过二琴合奏的音乐,现在又随着一只孤鹤飞来倾听了这首诗,读着读着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了;恐怕我以后再也弹不出这首曲子来了,明天还要写一首诗来补充一下。“曾听双琴奏”是说作者以前曾经听过高生尚宪弹奏双琴合奏的音乐;“今随孤鹤来”是指作者现在听到高生尚宪用琴声伴奏的诗句从天而降,仿佛是从天上飞来的一般。“读之怆恍枨触”是说读到高生的诗作感到十分伤感惆怅。“盖不复能终曲也”是说恐怕以后再也弹不出来这首歌曲了。“终曲”是乐曲的结束的意思。“明日补作一章”是说作者准备第二天再写一篇论文来代替这篇作品,意思是要补写一篇诗歌。
颔联“昔爱葛洪瀑,因结瀑下亭。亭中何所有?永日清泠泠。”这是第二部分,是写与友登山观瀑的情景。“葛洪”,即葛玄,东汉末年道教思想家,著有《枕中五行记》等书。“瀑”即瀑布,“亭”是建在山下的亭子。“亭中何所有”,指山中有什么可看的东西吗?“永日清泠泠”指在亭中住了很长时间,感到非常凉爽。“维予及叔氏,鸣徽向岩扃。”这是第三部分,写与友登高望远的情景。“维予及叔氏”指作者和高生尚宪两人,“鸣徽”指弹琴。“向岩扃”指面向岩石的大门。“一时从游者,怀抱洁且馨”。“抱”是怀的意思,“洁且馨”指胸怀纯洁高雅。“嗟自亡琴来,此地久不经。”“嗟”是叹词,意为叹息。“自亡琴来”指自从失去弹琴的本领之后,很久没有来这里游览观光了。“此地久不经”指这里已经很久没有经过修缮了。“适与诸彦别,因用别山灵。”这是第四部分,写与友分手告别的情景。“适”是正好的意思,“诸彦”指诸位朋友。“用”同“因”,因此的意思。“因用”,在这里是顺便的意思。“别山灵”是指和朋友们一同来到庐山游玩,并在此离别。“有客吊孤鹤,感予双涕零。”这是第五部分,写看到一只孤独的鹤飞翔在天空中,作者不禁为之悲伤流泪。“暮雨转潇潇”,是说傍晚的时候细雨渐渐停了。“归客独惺惺”是说归家的人独自一个人清醒冷静。“挥手谢仙羽,此情安得冥?”这句是说挥着手告别仙鹤离去,但这种感情怎么表达出来呢?
尾联“青山不改水长流,青草绿油油。白鹭飞来飞去,黄鹂叫声一声叫一声。”这是第六部分,写离开山岭之后所看到的景色,也是最后一部分,是写与友分别之后的心情。“青山不改水长流”,是说山峦依旧,江水依旧,青山绿水永不改变。“青草绿油油”,是说青青的草地郁郁葱葱。“白鹭飞来飞去”,是说白色的白鹭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黄鹂叫声一声叫一声”,是说黄色的黄鹂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叫声。这几句诗的意思是:青山还是那样碧绿,江水还是那样清澈,绿色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白色的白鹭时而飞翔时而休息,黄色的黄鹂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叫声,多么美好的景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