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眷备优隆,擢将相、赉殊恩,科名爵禄不为荣,所愿在丹扆陈谟、苍生造福;
钧衡资干济,作神仙、归大暮,中外人民皆失色,讵惟是梓乡饮泣、槐府吞声。
【注释】
①联:对联;挽,哀悼。联:对联;联,对。联:对联。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清朝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军政重臣,湘军首领。
②丹扆(yǐ):帝王坐处。扆,屏风。陈谟:陈述谋略。苍生:百姓。③梓乡:故乡。④槐府:宰相府。⑤饮泣:流泪。⑥吞声:不敢说话。 赏析: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和湘军的创建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悲惨的遭遇。他曾经担任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重要职务,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也曾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俘,并被迫投降了清朝政府。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曾国藩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首句“宠眷备优隆,擢将相、赉殊恩,科名爵禄不为荣”,描述了曾国藩受到朝廷的特别宠爱和提拔,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将领和官员。同时,他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财富。这里的“宠眷”和“科名爵禄”都是形容其得到朝廷的特别重视和赏识,而“擢将相、赉殊恩”则强调了他所获得的崇高地位和特殊待遇。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曾国藩能够拥有如此荣耀和地位的感慨和赞美之情。
次句“所愿在丹扆陈谟、苍生造福”,则是诗人对曾国藩的期望和祝愿。他认为曾国藩应该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出谋划策,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功名和利益。这里的“丹扆”是指帝王坐处的屏风,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苍生”则是指广大的百姓。诗人希望曾国藩能够为人民谋福利、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句“钧衡资干济,作神仙、归大暮,中外人民皆失色,讵惟是梓乡饮泣、槐府吞声”,则是诗人对曾国藩命运的感慨和同情。他认为曾国藩虽然曾经享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但后来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挫折。这句诗中的“钧衡”是指国家的权柄和治理之责,也暗指曾国藩的地位和责任。而“作神仙、归大暮”则形容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从一个权势显赫的人物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官员。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曾国藩遭遇不幸的惋惜和同情之情。
最后一句“岂独梓乡饮泣、槐府吞声”则是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曾国藩的关心和担忧之情。他认为不仅仅只有故乡的人们为他伤心落泪、默默承受痛苦,连身居高位的官员也为他感到悲哀和无奈。这一句强调了诗人对于曾国藩遭遇不幸的深切关切和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