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干支在壬午。
前此流亡民,强半归故土。
渐渐辟荒田,种麦兼种黍。
四月大麦熟,秧田绿可睹。
贼从蓼六来,衔枚疾如羽。
蹂躏四野田,麦枯不得取。
人民复散亡,孤城鲜完堵。
雉堞践为隍,丁壮遭击捕。
剪发阻归路,分曹隶行伍。
间或逃归乡,官法猛如虎。
从贼尚苟延,归乡还逢怒。
贼势益滋蔓,闾阎益孤苦。
何不宽其纲,招之返农圃。
腐儒无长算,良民气莫吐。
纪此戒后人,抚循望慈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进行筛选,然后按要求作答。
首先看题目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注意要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壬午寇从六安来复破庐江尽歼老稚捕击丁壮庐舍金币焚掠殆尽堞垣践毁如平地盖从来未有之惨也纪事一首”是第一句,意思是说崇祯十五年,干支在壬午。“前此流亡民,强半归故土。渐渐辟荒田,种麦兼种黍。四月大麦熟,秧田绿可睹。”是第二、三句,意思是说此前的流民,大半回归故乡了。渐渐地开辟了荒田,种上庄稼,四月时大麦成熟,秧田里长满了绿色。“贼从蓼六来,衔枚疾如羽。蹂躏四野田,麦枯不得取。人民复散亡,孤城鲜完堵。雉堞践为隍,丁壮遭击捕。”是第四到第八句,意思是说贼军从蓼六县而来,行军速度极快,如同飞鸟一般,他们蹂躏了四野田地,使庄稼不能生长。人民再次逃亡死亡,只有孤城没有完全被破坏。贼军踏过城墙,把雉堞踩成深沟,丁壮遭到袭击和捕捉。“剪发阻归路,分曹隶行伍。间或逃归乡,官法猛如虎。从贼尚苟延,归乡还逢怒。贼势益滋蔓,闾阎益孤苦。何不宽其纲,招之返农圃。”是第九至第十二句,意思是说有些百姓为了躲避追兵,不得不剪掉头发,绕道而行。有时逃回家乡,但官家的法律非常严厉,就像猛虎一样,所以百姓只好继续跟随贼军,回到田间劳作。贼军的势力日益蔓延,民间的生活更加困苦。为什么不放宽对农民的控制,让他们回到农田中耕作呢?“腐儒无长算,良民气莫吐。纪此戒后人,抚循望慈父。”是最后两句,意思是说那些迂腐的文人无法做出长远的计划,普通百姓心中憋屈却无法表达出来。记录这件事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好好生活。
【答案】
【参考译文】
崇祯十五年(1642),干支在壬午。之前流离失所的百姓大半都回归故乡了。渐渐地开辟荒田,种上庄稼,四月时大麦成熟,秧田里长满绿色。贼人从蓼六来,行军速度极快,如同飞鸟一般,他们蹂躏了四野田地,使庄稼不能生长。人民再次逃亡死亡,只有孤城没有完全被破坏。贼军踏过城墙,把雉堞踩成深沟,丁壮遭到袭击和捕捉。有些百姓为了躲避追兵,不得不剪掉头发,绕道而行。有时逃回家乡,但官家的法律非常严厉,就像猛虎一样,所以百姓只好继续跟随贼军,回到田间劳作。贼军的势力日益蔓延,民间的生活更加困苦。为什么不放宽对农民的控制,让他们回到农田中耕作呢?(这样)可以免除他们的赋税负担。那些迂腐的文臣不能作出长远的计划,而善良的百姓心中的愤懑难以发泄出来。记录这件事是为了教育后人,希望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安居乐业。
赏析:
这是崇祯十五年(1642)春末的一幕,当时明朝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中描绘的是农民起义军攻占庐江后的情景。诗的开头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壬午年春天的庐江县城,紧接着描写了当时农民们的处境:他们大多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家园已经被战火摧毁,一片狼藉。诗中用“渐辟荒田,种麦兼种黍”等句子表现了农民们的勤劳和坚韧。然而,农民们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因为起义军来了。诗人用“蹂躏四野田”等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农民们的无奈和悲凉。最后,农民们又不得不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人民再次逃亡死亡,孤城鲜完堵。雉堞践为隍,丁壮遭击捕。剪发阻归路,分曹隶行伍。间或逃归乡,官法猛如虎。从贼尚苟延,归乡还逢怒。贼势益滋蔓,闾阎益孤苦。何不宽其纲,招之返农圃?腐儒无长算,良民气莫吐。纪此戒后人,抚循望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