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尽匡庐胜,登临更此峰。
湍飞穿钓石,风急误僧钟。
过眼帆随雁,惊心树化龙。
春波逾浩荡,极望一开胸。

游石钟山次晦山大师韵二首 其一

已尽匡庐胜,登临更此峰。

湍飞穿钓石,风急误僧钟。

过眼帆随雁,惊心树化龙。

春波逾浩荡,极望一开胸。

注释:

  1. 已尽匡庐胜:已经看遍了匡庐的美景。
  2. 登临更此峰:在这里攀登,更登上这山峰。
  3. 湍飞穿钓石:湍流急速地从钓鱼石上穿过。
  4. 风急误僧钟:风势急促,使得僧人敲钟的木鱼都忘记了节奏。
  5. 过眼帆随雁:看着眼前的帆船随着大雁一起移动。
  6. 惊心树化龙:看到树木变成龙的样子,感到非常惊讶。
  7. 春波逾浩荡:春天的波浪更加浩渺壮阔。
  8. 极望一开胸:极目远眺,心情豁然开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游览江西九江附近的石钟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石钟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所见所感。诗人以“已尽匡庐胜”开头,表达了他已经领略到了庐山的美景,但在这里再次攀登这座山峰,感受到了更深的震撼。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湍飞穿钓石”形象地描绘了水流湍急的景象,“风急误僧钟”则反映了山间风声的急促。这些自然现象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壮丽,也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背景。

在最后两句中,“过眼帆随雁”和“惊心树化龙”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上的错觉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前者让人联想到眼前所见的帆船与远去的大雁融为一体,后者则让人想象到树木仿佛变成了龙的形象,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力。这两种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惊奇和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春波逾浩荡,极望一开胸”则表达了诗人站在石钟山顶上极目远眺,视野变得无比开阔,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这句话不仅总结了前面的描述,也传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脱物外、与世隔绝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石钟山美景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