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迹郭翁伯入关,生称万流仰镜;
正名唐赛儿为贼,死痛一炬焚巢。
【注释】
郭翁:即郭子仪。郭子仪为唐朝名将,曾平定安史之乱,官至太尉、中书令。比迹:比拟。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后受封汾阳郡王。郭子仪死后,代宗皇帝追封他为“汾阳大圣武灵盛德宣公”,故称“郭翁”。生:指活着的时候。万流仰镜:比喻郭子仪生前威望高。正名:纠正名声。唐赛儿:唐赛金(公元816年—公元870年),女,渤海人。唐高宗咸亨元年随父来朝。初封燕国夫人,改封燕国长公主。唐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以父功授金城郡太君,拜右监门率府长史,赐实封八百户。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正月,以母恩加号燕国长公主,改封燕国大长公主。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被诬谋反,赐死于家,时年三十九岁。
一炬焚巢:指唐赛金被害。一炬,一把火。焚巢,烧掉鸟巢。喻指杀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郭子仪的挽词。全诗共四句。前两句赞颂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的功绩及生前的威望;第三句指出唐赛金被杀之事;末句抒发了作者对郭子仪的怀念之情。
此诗用典不多,语言简洁明畅,读来琅琅上口,韵味盎然。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提到郭子仪的名字,却处处可见其人其事,使读者仿佛亲见郭子仪的形象。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妙笔生花。
郭子仪生前威震天下,百姓尊称他为“郭公”,而他却谦虚地自称“郭郎”。诗人抓住这一点,巧妙地把郭子仪比作郭老,并称赞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功绩。郭子仪死后,代宗皇帝追封他为“汾阳大圣武灵盛德宣公”,故称“郭翁”。这两句赞颂郭子仪生前威望高。“生称万流仰镜”一句,赞美他的功德,像万众仰望一面明镜一样。
“正名唐赛儿为贼,死痛一炬焚巢。”这是一首七绝,全篇四句,每句七个字,句句押韵,平仄相谐,音律和谐优美。
首句“正名”,点题,说明本诗要写郭子仪,但并不直接说郭子仪如何如何,而是先提出一个疑问:“正名”,谁正名?接着才说出正名的对象,即“唐赛儿”。这里运用反问的手法,既显得委婉含蓄,又使人感到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次句“唐赛儿”,指唐代女子唐赛金。唐赛金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宠妃,生得姿容秀美,能歌善舞,且通晓音乐,善于击鼓,因此得到玄宗的宠爱。后来因事获罪,赐死长安市。这句表面上是在说郭老正名,实际上却是说唐赛儿被冤枉杀头。这里用“唐赛儿”来代替唐赛金,既是避讳,也是借代。
第三句“死痛一炬焚巢”,紧承上句,写唐赛金被杀。“一炬”,“焚巢”,都是夸张的说法,意思是大火熊熊地燃烧了一天一夜,烧得连鸟巢都成了灰烬。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大火和鸟巢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富于想象。
末句“死痛”,是对唐赛金被杀表示极大的悲痛。
此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郭子仪的崇敬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