暍病只须臾,却忘人世死之痛苦;
刚肠多愤嫉,固识我公生不佯狂。
【译文】
病中只感到炎热,却忘记了人世间死亡的痛苦;
刚毅的肠子多愤恨,始终识得我公生来不曾佯狂。
【注释】
①暍病:指因中暑而生病。②刚肠:刚强的肠子。③生不佯狂:生来不会假装疯狂。
赏析:
王钧石(1487—1553),字景文,号东山,山东诸城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他与李攀龙、宗臣、谢榛等齐名,号称“后七子”。王钧石著有《东山诗选》、《国朝列卿记》、《东山文集》等。
王钧石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挽王钧石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王钧石的深切怀念。首句“暍病只须臾,却忘人世死之痛苦”,意在表达王钧石在病中只感到炎热,却忘记了人世间死亡的痛苦。这里的“暍病”是指因为中暑而生病,而“却忘人世死之痛苦”则意味着王钧石虽然身处疾病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人生的看法,反而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死。次句“刚肠多愤嫉,固识我公生不佯狂”,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于王钧石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的评价。这里的“刚肠”指的是王钧石性格中的刚强、坚定的一面,而“多愤嫉”则意味着他对世俗的不满以及对于公正的追求。最后的“生不佯狂”则是王钧石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生性并不虚伪矫饰,而是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整首诗通过描绘王钧石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墨客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