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如来尊顶法,覆藏深密碧螺寒。
通身是眼自不见,擘面出头窥更难。
四义仅能分肉髻,八还终恐隔花冠。
争如劈佛丹霞手,揭露从教觌体看。
【注释】
百丈:佛教寺院名。天觉:即慧远大师,是东晋僧人。注楞严经:即注解《楞严经》。“方”字原为“正”字,这里指《楞严经》的正本。
二首:《华严经》中有“五十二字品”,此诗为其中的第二品,故称“二首”。
其二:指这首诗。
三世:前生、过去、未来。如来:佛的尊号。尊顶:头顶。法:指佛法。
覆藏:隐藏。深密:深邃而幽暗。碧螺:青绿色的螺壳。
通身是眼:全身上下都是眼睛。意思是说佛性无处不在,无所不见。自不见:自己看不见。“自”字原为“虽”,这里指虽然有佛性,但因众生心迷而看不见。
擘面出头窥:从侧面看,从外面看。窥:偷看。
四义:佛家所说的四种义理,即因缘、空、中道和无我。肉髻:头髻,也作“宝髻”。八还:佛家所说的八种还相之术,用以显示佛性的微妙。花冠:佛的头饰。
争:怎么。劈佛:比喻开示佛法。
丹霞手:指慧远大师的手势。揭露:揭开。觌体:直接显现出真性。
【赏析】
《百丈清规》是禅宗丛林的规范,是慧远大师所传。《华严经》中记载了佛陀三转法轮的说法。这首诗是诗人对慧远大师说法的赞颂。
首句“三世如来尊顶法”,以佛陀三转法轮的说法为引子,指出佛陀教法无边。次句“覆藏深密碧螺寒”,用碧螺的意象,说明佛法深奥难以捉摸,又以碧螺的寒冷形容佛法的冷峻。第三句“通身是眼自不见”,诗人借用佛教中“通身是眼”的典故,表示佛性无所不在,但又因众生心迷无法看见。第四句“擘面出头窥更难”,进一步强调佛性深不可测,只有通过修行才能逐渐领悟其真谛。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用“四义”、“八还”两个佛教术语,分别指代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和手段。其中,“四义”是指佛教中的四种教义,即因缘、空、中道和无我;“八还”则是指佛教中的八种还相之术,能够直接显示佛性的微妙之处。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佛陀教化方式的赞叹,也暗示了修行者需要通过深入修行才能领悟这些教义和技巧。
最后两句“争如劈佛丹霞手,揭露从教觌体看”,则是对诗人自己的修行状态进行了反思。其中,“劈佛”是对慧远大师手势的比喻,表示他已经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能够直接开示他人;“丹霞手”则是对慧远大师手势的形象描述,象征着他的智慧如同丹霞山上的美景一样美丽动人。而“揭”字则是“露出”的意思,表示他愿意将自己的所学所得传授给更多的人,使他们能够直接见到佛法的真实面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我修行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