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疴难起为儒冠,三上无成泪眼酸。
曾似东陵樵牧竖,不教识字且团圞。

除夕前一日哭长儿参成十首 其十
沈疴难起为儒冠,三上无成泪眼酸。
曾似东陵樵牧竖,不教识字且团圞。

译文:
年老体衰难以再为儒生,三次尝试却未能成功,双眼含泪悲伤不已。
如同东陵山下的打柴牧人,我不愿他识字读书,只希望他能快乐无忧。

注释

  1. 沈疴难起为儒冠:形容年纪大了,无法继续追求科举功名。
  2. 三上无成泪眼酸:指三次应试都未成功,因此感到极度失望和悲伤。
  3. 曾似东陵樵牧竖:比喻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像那些在东陵山下打柴的牧童一样朴实无华。
  4. 不教识字且团圞:不希望孩子学习太多知识,而是让他单纯快乐。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儿子参成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其未来的忧虑和无奈的情感。诗中“沈疴难起为儒冠”描绘了诗人对传统儒家教育的执着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老年文人的无奈态度和压力。而“三上无成泪眼酸”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挫败感,以及对于教育成果的焦虑。

诗中的“曾似东陵樵牧竖,不教识字且团圞”也富有深意。它不仅是在描述自己年轻时的艰辛生活,也是在表达对儿子未来道路的担忧。诗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快乐成长,不受过多书本知识的束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并不常见,但反映了诗人对子女纯真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父子情深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成就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快乐,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此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