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起来无伎俩,拈花笑里有精神。
何如眼倦抛书睡,一枕雷霆撼四邻。

这首诗是王昌龄晚年隐居衡阳时所作。王昌龄在唐玄宗天宝末年因事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宁县司马,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他退居乡里,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隐居期间写的。

“礼拜起来无伎俩”,说的是王昌龄起得很早,但起床后没有事情可做,只好无聊地走来走去。“礼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这里指王昌龄早起向天地参拜。“无伎俩”是说无事可做的窘迫状态。王昌龄在官场上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后来因为得罪过权贵,被贬到地方上去了。他不甘心就此隐没下去,想找个机会再干一番事业。但当时政治黑暗,奸臣当道,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扭转乾坤,于是便隐居下来,一心一意地写诗作赋,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但他的抱负始终未能实现,只能寄希望于诗歌和文章。

“拈花笑里有精神”,说的是王昌龄看到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便忍不住笑了起来。“拈花”是指佛教传说中佛祖拈花示众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说话含蓄而风趣。王昌龄喜欢这个典故,他觉得这很有情趣。“笑里有精神”是说王昌龄虽然年纪大了,但内心依然充满激情和活力。他常常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们一起品茶论诗,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何如眼倦抛书睡,一枕雷霆撼四邻。”说的是王昌龄看书看累了,便躺在床上休息一下。这时,他听到外面传来轰隆隆的雷声,吓得从梦中惊醒。原来,刚才的雷声并不是幻觉,而是真实存在的。王昌龄不禁感叹道:“唉,真是一场虚惊啊!”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仕途经历,不禁感慨万分。

这首诗表达了王昌龄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悠长,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