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回箭锋射自己,方肯竿头进步行。
道得未生前一句,始信虚空解讲经。
【注释】示:开导、启示;禅者:佛家用语,指禅宗。
【赏析】
此诗是诗人向一位禅师开示佛法的偈文。诗中以“箭”和“竿”作比喻,说明悟道的难易程度。前两句用“能回箭锋射自己,方肯竿头进步行”,形象地说明了禅宗“见性自悟”的道理。后两句则是说:“道得未生前一句,始信虚空解讲经”。意即只有当悟到真空妙有之理,才能彻底了解佛教经典。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禅宗“即事而真,即境而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此诗从表面上看,是诗人向禅师开导佛法的偈文。但细读诗意,则可发现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理。首句“能回箭锋射自己”,形象地说明了禅宗“见性自悟”的道理。“能回箭锋射自己”,是指修行人应像弓箭手一样,用手中的弓箭去射击自己的心志,使心中的妄念如同被射中的箭矢一样,纷纷落下,从而获得觉悟。第二句“方肯竿头进步行”,则是说只有当修行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时,才能继续前行,不断深入修行。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此诗的核心思想,即要通过不断地修行、实践,才能够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第三句“道得未生前一句”,则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阐释。“道得”,指的是悟道或领悟佛法的境界;“未生”,则是指尚未出现或尚未实现的意思。这里所说的“道得”,并非指具体的教义或理论,而是泛指一种超越世俗、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而“未生”,则是指这种状态还未完全实现,还处于一种潜在或潜在的状态之中。因此,这句诗实际上是在告诫修行人,要想真正悟道,就必须先认识到这种状态的存在,并积极地去追求它。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到了这个道理,才能够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真谛。
末句“始信虚空解讲经”,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与升华。在这里,“虚空”一词既指代了道家所讲的虚无缥缈、无物可依的境界,也暗指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解讲经”,则是指能够正确理解和阐述佛教经典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在理解了佛教经典中关于虚空的论述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领会佛法的精髓。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整首诗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快,寓意深刻。诗人以“箭锋”、“竿头”等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修行人应如何对待悟道的过程,以及如何对待佛法的理论。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也非常丰富,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细细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