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花著鬓白毵毵,樗栎年来恐不堪。
幸值两朝文渐盛,欣逢七国乱初戡。
垂杨晓听双栖鸟,香草春缫五色蚕。
自是放怀应便是,八公从古在淮南。

【注释】

杂感诗和上若韵 其二十八:杂感诗,指诗人感慨时事、抒写怀抱的诗歌。上若韵,即“上平六鱼”韵部。

霜花著鬓白毵毵:霜白了头发,像霜花一样,鬓发稀疏地披散着。

樗栎(chū lù):一种树名。这里用来形容自己年老多病的样子。

不堪:不能承受。

幸值两朝文渐盛:幸运地遇到两个朝代文化逐渐兴盛。

七国乱初戡:指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的局面已经平息。

垂杨晓听双栖鸟:春天早晨,在杨柳树下听到鸟儿双双栖落的声音。

香草春缫五色蚕:春天采摘芳香的香草,缫丝制成五彩斑斓的丝绸。

自是放怀应便是:只要自己能放宽心胸,就是如此。

八公:泛指古人。淮南王刘安曾招纳八公为宾客。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晚年的生活感受,表现了他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首句“霜花著鬓白毵毵”,写诗人的头发已因受霜打而变白。这是诗人对自己衰老的一种形象的描写。“白毵毵”,形容白发蓬松散乱的样子,生动传神。接着,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樗栎年来恐不堪。”这两句是说:我年老了,恐怕身体不中用了。“不堪”,表示担忧,担心身体不行了,无法支撑。

诗人并没有就此消极颓废,而是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问题。“幸值两朝文渐盛”,这句的意思是:幸运的是,在两个朝代的文化都逐渐兴盛的时候,我还能活到今天,享受着盛世带来的幸福。“文渐盛”,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文化逐渐兴盛,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比较满意的心情。“欣逢七国乱初戡”,诗人又由自己的心境联想到国家大政,说:我有幸生活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代里。(七国乱指的是西汉时期周勃、陈平等人平定七国之乱。)“欣逢”,欣喜逢到,指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好时代。“七国乱初戡”,指西汉初期,汉将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的叛乱,统一了全国。

颔联两句,承上启下,承接颈联,进一步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图景:杨柳岸边,晨曦中,一对鸟儿栖息在一起,柳枝垂下长长的枝条,拂动着两只鸟儿的羽毛,它们仿佛在窃窃私语。“垂杨晓听双栖鸟”,写出了诗人在静谧的氛围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香草春缫五色蚕”,诗人把目光投向了田野,眼前的景象更加美好,春风送暖,香草郁郁葱葱,五色的蚕吐出了丝线,正忙碌地吐丝,准备结茧。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而且反映出诗人心情的舒畅。诗人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诗人由自然景象想到人生哲理,认为只要自己能放宽胸怀,就能与古人相媲美。“自是放怀应便是”,意思是说,只要自己能够保持宽广的胸怀,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里的“放怀”,可以理解为放开心胸,也可以理解为放下世俗的名利、恩怨等烦恼。“八公”,这里泛指古代的贤者。“自是放怀应便是”,意思是说,只要自己能够保持宽广的胸怀,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里的“放怀”,可以理解为放开心胸,也可以理解为放下世俗的名利、恩怨等烦恼。

【译文】

霜花落在鬓角,雪白的头发像霜花一样,稀疏地披散着。年老体衰,恐怕承受不起。幸运的是,在两个朝代的文化逐渐兴盛的时代。欣逢七国乱初定,春天早晨,杨柳岸边,晨曦中,一对鸟儿栖息在一起,柳枝垂下长长的枝条,拂动着两只鸟儿的羽毛,它们仿佛在窃窃私语。春天采摘芳香的香草,缫丝制成五彩斑斓的丝绸。只要自己能放宽胸怀,就能与古人相媲美。

赏析:

《杂感诗》共有四十三首,此为第二十八首。前四句写鬓发霜白,体衰不堪;后四句写杨柳岸边双栖鸟、春蚕结茧、五色蚕丝,都是诗人所喜爱的景物。末二句抒发诗人胸怀宽广的情怀。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诗人晚年的生活感受,表现了他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首句“霜花著鬓白毵毵”,写诗人的头发已因受霜打而变白。这是诗人对自己衰老的一种形象的描写。“白毵毵”,形容白发蓬松散乱的样子,生动传神。接着,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樗栎年来恐不堪。”这两句是说:我年老了,恐怕身体不中用了。“不堪”,表示担忧,担心身体不行了,无法支撑。

诗人并没有就此消极颓废,而是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问题。“幸值两朝文渐盛”,这句的意思是:幸运的是,在两个朝代的文化都逐渐兴盛的时候,我还能活到今天,享受着盛世带来的幸福。“文渐盛”,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文化逐渐兴盛,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比较满意的心情。“欣逢七国乱初戡”,诗人又由自己的心境联想到国家大政,说:我有幸生活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代里。(七国乱指的是西汉时期周勃、陈平等人平定七国的叛乱,统一了全国。)“欣逢”,欣喜逢到,指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好时代。“七国乱初戡”,指西汉初期,汉将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的叛乱,统一了全国。

颔联两句,承上启下,承接颈联,进一步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图景:杨柳岸边,晨曦中,一对鸟儿栖息在一起,柳枝垂下长长的枝条,拂动着两只鸟儿的羽毛,它们仿佛在窃窃私语。“垂杨晓听双栖鸟”,写出了诗人在静谧的氛围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香草春缫五色蚕”,诗人把目光投向了田野,眼前的景象更加美好,春风送暖,香草郁郁葱葱,五色的蚕吐出了丝线,正忙碌地吐丝,准备结茧。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而且反映出诗人心情的舒畅。诗人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诗人由自然景象想到人生哲理,认为只要自己能够保持宽广的胸怀,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自是放怀应便是”,意思是说,只要自己能够保持宽广的胸怀,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里的“放怀”,可以理解为放开心胸,也可以理解为放下世俗的名利、恩怨等烦恼。

这首诗写得非常成功的一点是它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自然界景物的精细入微的描绘之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种写法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既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