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送君春雨馀,刺舟断岸归匡庐。
江南别我秋天远,轻囊瘦策游西湖。
君去复来如社燕,我独留滞如贾胡。
牵衣觅诗亦不恶,怪君儿戏忘髭须。
平生千偈风雨快,约束万象如驱奴。
饥来一字不堪煮,乃知弄笔输耕锄。
不如寻我旧游处,武林清境天下无。
耐清不得却来此,作诗送君游上都。

【注释】

龙安:山名,在今安徽舒城西南。宗:指宗和尚。上人:对佛门弟子的尊称。东吴:指苏州,古称江南东路,为吴郡治所,故亦称江东或吴地。“淮水”二句:意思是:淮河水流春雨过后余波未尽,送君乘船渡过岸去回到庐山。刺舟:短桨小船。匡庐:在今江西星子县东北。秋:一作“寒”。轻囊瘦策:指行装简陋。西湖:在今浙江杭州。社燕:比喻友人。贾胡:泛指商人。“牵衣”二句:意思是:你离去复来像那燕子往来不定,我独自留在此地像那胡人漂泊无定。留滞:停留、滞留、驻足不前。“牵衣”句:《汉书·王充传》:“夫为人妻者,犹禽兽之有牝牡也。以道御情,动心忍性,如贯朽木。夫以妻妾之心喻人情,则妻妾之行可知矣。”后以“牵衣觅诗”指夫妻相得。“耐清”二句:意思是:饥饿时连一个字都煮不成饭了,才知道用笔来代替耕作。弄笔:这里用笔来写文章。输:同“予”,给、供、助。耕锄:耕种、锄草,这里指农耕劳作。“不如”四句:意思是:不如寻找我的旧游处,到武林清境去,天下没有比那里更好的地方了。武林:地名,即今杭州市,因地处钱塘江之滨而得名。清境: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赏析】

此诗为送别宗和尚之作。宗是龙安寺的僧人,作者和宗曾结为诗友。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龙安寺送别宗去苏州游览时的临别赠言。全诗分四层写景抒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情感真挚,意境幽远,含蓄蕴藉。

起句“淮水送君春雨馀”,“淮水”是送别之地,也是诗人和宗的交谊之源。“春雨馀”点出送别之时正是早春季节雨过天晴之后,暗示着两人相交已久。“刺舟”二字表明送别的方式,也暗寓着离别的无奈。“归匡庐”点明宗去向的目的地,“匡庐”是著名的风景区,又是诗人的故乡,因此这一去一返都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第二联“江南别我秋天远”,“江南”既指苏州,又指杭州,这里兼而有之,表明宗将去苏州。“秋”字点出时间是在秋季。“轻囊瘦策”说明宗去时很匆忙,只有行囊和瘦弱的马鞭相伴而已。这两句写出了送别时的情景及宗此行的孤单与匆忙。

第三联“君去复来如社燕”,“社燕”是古代传说中筑巢于人家屋檐下的燕子。“复来”是说宗虽然去了苏州,但是还会返回来的。“吾独留滞如贾胡”化用了《汉书.终军传》里贾谊的话:“居楚多年矣!”(《史记·平津侯列传》)“留滞”是逗留、滞留的意思,这里用它形容自己的处境,也含有“贾胡”的意思,即流浪异乡的人。“贾胡”一词出自《汉书·地理志》,原是匈奴语,指那些在汉朝做买卖的北方少数民族。这里借指自己在外做官而不得志的失意之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宗的关切,并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

第四联“牵衣觅诗亦不恶”,是说诗人拉着宗的衣服,请他为自己写一首诗也不坏,表现出对宗才华的钦敬之情。“怪君儿戏忘髭须”一句,则是诗人责备宗忘了自己胡须已经花白了(“髭须”指人的胡须)。“儿戏”一词,在这里既表示诗人对宗的戏谑之意,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宗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最后两句“平生千偈风雨快,约束万象如驱奴”。“风雨快”指风雨交加,环境恶劣却能吟诗作赋,心情愉悦。“如驱奴”是指像奴隶那样任劳任怨。“束缚”本指绳索套住牲畜等动物,引申为拘束、管束。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境遇,即被朝廷任命到地方任职。这两句既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自我解嘲,也是对自己前途的乐观展望。

全诗语言简练、自然、流畅、质朴,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富有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