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华旧游秋正深,涧风落日寒蝉吟。
敛眸默数曾到处,笑看碧烟浮水沉。
朅来大旆为山至,山绾烟鬟三十二。
当时老宿契新丰,坐令衲子如云萃。
眼前无复见此公,叹息丛林扫地空。
空馀楼殿出云雨,涂金涧碧光岩丛。
卧听松风难比拟,个中偈句谁宗旨。
赖公摹写入新诗,公不作诗山愧耻。

【注释】

游石霜:指诗人在游石时所吟咏的诗篇。游石,即游山,泛指游览名胜古迹。次韵:即应和别人的诗而作的和韵诗。大旆:古代帝王或贵族出行,仪仗队前导时所用的大旗。三十二:形容山峰多。老宿:年高望重的隐士。当时:指从前。契:志同道合的朋友。丛林:佛家语,指寺院。云雨:佛教语,比喻佛祖教化众生。涂金:用金色描绘。涧碧光岩:山间清泉和岩石的景色。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以游石为题,是酬答友人所作。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情于景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霜华旧游秋正深,涧风落日寒蝉吟。”点明季节与时间,秋天的霜花覆盖着山林,涧风吹来,夕阳西坠,寒蝉鸣叫。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秋色满目的山水画卷,为后文的游石作铺垫。

颔联“敛眸默数曾到处,笑看碧烟浮水沉。”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回忆起自己曾在游石处吟咏过许多诗句,如今又回到了这里,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曾到处”是指诗人过去曾在游石处吟咏过许多诗句,如今又回到了这里,不禁感慨万千;“笑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的豁达、乐观和超然之情。

颈联“朅来大旆为山至,山绾烟鬟三十二。”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大旗飘扬下游览过的名胜古迹,那些山峰如同女子头上的发髻一般,婀娜多姿、美不胜收。这里的“朅来”是指突然来到这里,而“大旆”则指的是皇帝所乘坐的大旗。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自己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以及它们的美丽风光。

尾联“当时老宿契新丰,坐令衲子如云萃。”诗人回忆了过去曾与一位隐居的高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位高人曾邀请自己前往新丰,并让自己的弟子们聚集在一起。这里的“老宿”是指年长有学问的人,而“契新丰”则是指与这位高人结交之意。诗人通过这一情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段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尾联“空馀楼殿出云雨,涂金涧碧光岩丛。”诗人继续描述眼前的景象,只见那层叠的楼殿仿佛从云端飘落一般,熠熠生辉;山间的溪流和岩石也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里的“涂金涧碧”形容山间溪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光岩丛”则指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尾联“卧听松风难比拟,个中偈句谁宗旨。”诗人静卧在松林之中,聆听着阵阵松涛之声。他试图寻找其中蕴含的哲理和启示,却难以将其完全理解透彻。这里的“卧听松风”指的是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难比拟”则表示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神奇之处感到难以捉摸;“个中偈句”则是指那些蕴含在其中的哲理和启示。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智慧的渴望。

最后一句“赖公摹写入新诗,公不作诗山愧耻。”诗人感激朋友将自己所吟咏的诗句整理成诗歌,并以此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如果诗人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那么他会感到羞愧和不安。这里的“赖公”指的是诗人的朋友,他将这些诗句整理成诗歌后呈现给世人;“新诗”则是指诗人自己的新作;“山愧耻”则表示如果自己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那么会辜负了大自然的美和自己内心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游石经历的回忆和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融合了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等多种元素,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