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馀闲放霅溪船,乘兴湖滨静倚舷。
一带柳花吴溇雪,千林橘树洞庭烟。
游姬荡桨闲相答,渔叟摊蓑醉欲眠。
赖得家家膏雨足,儿童应许庆丰年。
【注释】
太湖:即太湖石。太湖石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的山涧溪边,以苏州太湖石最为著名。太湖石因形似太湖而命名,又因其色彩斑斓,纹理奇特,故名石。太湖石在宋代以后成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玩赏之物。苏轼曾作有《咏石》诗。此篇即为咏太湖石之作。
春馀闲放霅溪船,乘兴湖滨静倚舷。
——春天的余暇中,我随意荡漾在霅溪(今浙江安吉)的小船上,乘着游兴,静静地倚靠在湖边的船舷上。
一带柳花吴溇雪,千林橘树洞庭烟。
——湖面上飘散着一簇簇柳絮般的雪花,树林里弥漫着洞庭湖的烟雾。
游姬荡桨闲相答,渔叟摊蓑醉欲眠。
——荡着桨的游姬悠闲地相互应答,打渔的老头儿摊开鱼网准备睡觉。
赖得家家膏雨足,儿童应许庆丰年。
——幸好家家户户都得到了充足的雨水,儿童们一定会欢庆丰收之年。
【赏析】
《咏石》是一首题咏太湖石的作品。诗人以“太湖”代称太湖石,表达了自己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开头两句写太湖石之美:“春馀闲放霅溪船”,“太湖石”也称作“磥”,是古代一种用石灰岩加工而成的工艺品,形状多似太湖湖底的石头,故又称“太湖石”。诗人泛舟湖上,观赏了这美丽的太湖石后,便乘兴而归。太湖石的外形像船,所以人们常常把船称为“磥”(见宋·陆游《过长桥》)。这里“春馀”二字,既点出了时间,又烘托出太湖石的清幽、空灵之致。“闲放霅溪船”一句,写出作者在欣赏太湖石之后,心情的愉悦。“霅溪”,水名。《元和郡县图志》载:“霅溪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一十二里。”这里泛指湖州的苕溪。“乘兴”二字,说明观赏太湖石时的心情是舒畅愉快的。“湖滨”二字,表明观赏太湖石的位置是在湖边。“静倚舷”,写出了观赏太湖石时的神态。“舷”指船舷,这里是指坐在船中观看太湖石。
第三、四句写太湖石的形态:“一带柳花吴溇雪,千林橘树洞庭烟。”“柳花”即柳絮,此处借指太湖石上的苔藓。“吴溇”是地名,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北。《太平寰宇记》引《临安记》云:“吴溇山在杭州府临安府钱塘县南一百四十里,下接海潮,上有吴溇峰。”太湖石上生长着的苔藓,如同吴溇山上的雪花,洁白晶莹,十分美丽。“橘树”,指橘子树。“洞庭烟”指洞庭湖的雾气,这里暗指太湖石上生长着的苔藓。“千林”二字,形容太湖石上苔藓之多。这两句描写太湖石上的苔藓和橘子树,衬托出太湖石的苍翠、秀丽。
五、六句写太湖石的静态美:“游姬荡桨闲相答,渔叟摊蓑醉欲眠。”太湖石虽然静止不动,但它却有着生命的活力,仿佛在向游人展示它的美。“游姬”指女子荡船的侍女。“荡桨”,指摇船。“渔叟”指打渔的老人。这两句写的是太湖石上的游女荡桨相答和渔翁摊开鱼网酣然入睡的情形。“闲相答”三字,写出了游女的闲适、从容,她与游人在太湖石上相互答话,其乐融融。“醉欲眠”三字,写出了渔翁沉醉于太湖石的美丽之中,忘却了劳作之苦,只想好好休息一下。“摊蓑”,即铺开蓑衣。蓑衣是一种用棕叶或竹篾编成的披在身上的雨具,这里借指打渔的蓑帽。“醉欲眠”,表现出渔翁打鱼归来的疲劳,他摊开蓑帽,准备休息一会儿。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画面,让人感到宁静而惬意。
最后两句写太湖石的动态美:“赖得家家膏雨足,儿童应许庆丰年。”太湖石上的苔藓和橘子树,因为得到雨水的滋润,长得更加茂盛了。“应许”,这里是祝愿的意思。“庆丰年”,即庆祝丰收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幸亏家家户户都得到了充分的雨水,儿童们一定会欢庆丰收之年。“应许”一词给人以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通过对太湖石的美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成果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