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读山经,晋水一源发。
悬瓮连蒙龙,闾麋玉为窟。
重甗朝已升,夜游更超越。
竟登柏翳山,还见禹时月。
上有避暑宫,下有苍龙阙。
山川太古心,万载未销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同时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海内读山经”,指天下的百姓都在诵读《山海经》这本书。“海内”,泛指天下或全国各地;“读”,诵读。“山经”即《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上古至汉初的各种山川、地理、动植物等。《山海经》中记述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昆仑”“西王母”“东皇太一”等。这里用“海内”一词,意在表明《山海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而晋水发源于山西境内的吕梁山,流经太原、临汾等地,注入黄河,是山西省的母亲河。晋水之源发自山西,所以有“海内读山经”;晋水源头发自晋地,所以有“晋水一源发”。晋水发源于山西,与《山海经》的影响有关。

颔联:“悬瓮连蒙龙,闾麋玉为窟。”悬瓮山位于山西晋南临汾市吉县,主峰海拔1908米,是华北地区最高峰。“悬瓮”,形容山峰巍峨险峻,好像一个悬挂在山顶的大瓮。“蒙龙”,蒙,遮盖;龙,形容其势磅礴雄伟。“闾麋”,地名,春秋晋国大夫羊舌食我之家就建在这个地方。“玉为窟”,“窟”,藏身之地,这里指山洞、洞穴。晋水源头发自山西,源头上的悬瓮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如同一条巨龙盘卧其中,山间溶洞众多,如玉般晶莹剔透。“悬瓮连蒙龙”,写悬瓮山高大威武,如同盘踞于晋水之源的巨龙。晋水源头发自山西,晋水之源就是悬瓮山的所在地。“闾麋玉为窟”,写悬瓮山上的溶洞,洞口像人居住的地方一样宽敞明亮,里面像白玉一般晶莹洁白,美得令人陶醉。

颈联:“夜游更超越,竟登柏翳山,还见禹时月。”夜幕降临之时,诗人乘着夜色登山,越往上攀登,视野越是开阔。“夜游更超越”,写诗人夜晚登山的景色。“柏翳山”,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山,是舜帝所封的国山,相传是尧舜禹时代的地方,也是古代名将魏颗避难的地方。“禹时月”,禹,即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治水有功,被后人尊奉为圣君。“禹时月”,借指传说中的夏朝时期。诗人夜游高山之上,越过重重困难,登上了“柏翳山”,看到昔日传说中的夏朝时期的明月。

尾联:“上有避暑宫,下有苍龙阙。”上面有个避暑宫殿(指夏朝时的宫殿),下面有个巍峨壮观的皇宫(指夏朝时的皇宫)。“避暑宫”,指夏朝时期的宫廷建筑之一,夏桀曾在这里避暑。“苍龙阙”,古代传说中黄帝所乘之龙,形状像一只龙,所以叫苍龙。这里的“阙”指的是宫殿、楼观一类的高台建筑物。“苍龙阙”比喻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

末联:“山川太古心,万载未销歇。”这两句是诗人的结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太古心”,指远古时代的精神风貌。“太古心”,指远古时代的精神风貌。“消歇”,消减、消失的意思。“万载未销歇”,“万载”表示年代久远;“销歇”意思是消失;“未销歇”表示没有消失。“万载未消歇”意为:古老的山川精神永不泯灭,历经万年仍然没有消褪。

【答案】

译文

天下百姓都诵读《山海经》,晋水发源于山西,晋水源头的悬瓮山高耸入云,像盘踞于晋水之源的巨龙。山上的岩洞很多,像玉一样晶莹洁白。夜幕降临之时,诗人乘着夜色登山,越往上攀登,视野越是开阔。登上了柏翳山,看到昔日传说中的夏朝时期的明月。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晋水之源的悬瓮山,受到《山海经》的影响;而悬瓮山又受到晋水源头的影响,晋水源头又受到《山海经》的影响。晋水源头的悬瓮山,受到《山海经》的影响;而悬瓮山又受到晋水源头的影响,晋水源头又受到《山海经》的影响。

注释

①海内:全国;②读:诵读;③山经: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上古至汉初的各种山川、地理、动植物等;④发:发源;⑤重甗(yǎn):指青铜器;⑥宵游:夜间出游;⑦柏翳(yì)山:位于今山西永济市的蒲州山上,为舜帝的封地;⑧避暑宫:指夏朝时期的宫廷建筑之一;⑨苍龙阙:指黄帝所乘之龙,形状像一只龙,所以叫苍龙;⑩消歇:消减、消失的意思;⑪太古心:远古时代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