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桑干河,沙飞风力劲。
所游设若斯,毋乃尽清兴。
呼舟达西厓,林密野风定。
车马犹逶迤,岚翠已相迎。
村遥柳色新,山静花光靓。
红杏千万株,梨云与之竞。
远树蔽回峰,近枝碍幽径。
名山匪易探,先受一岭横。
篮舆扶峭岩,竹枝拨危磴。
兴逸忘此劳,山深悦吾性。
烦襟涤使闲,浊虑澄已净。
何必访孙登,始闻人啸咏。
【注释】
待渡桑干河:在等待渡河。
所游设若斯:所游览的地方,好像这样美好啊。
毋乃:恐怕。
呼舟:招呼船夫,准备过河。
西厓:西边的山崖。
林密野风定:林木茂盛,野外的风已平静了。
名山匪易探:名山不是随便可以探索的。
先受:受到。一岭横:一座山岭横亘在眼前,挡住了路。
篮舆扶峭岩:用竹筐车扶摇着陡峭的山崖。
竹枝拨危磴:用树枝拨动险峻的石阶。
烦襟涤使闲:烦闷的胸怀得到洗涤而感到轻松愉快。
浊虑澄已净:烦恼的思绪已经清静。
何必访孙登:为什么一定要去拜访孙登呢?
人啸咏:听到人的啸咏声。
【赏析】
辛未年(公元861)作者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这首诗是作者赴洛阳途中经过桑乾河时所作。诗中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来反映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热爱,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表现了诗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自然、向往自然的情怀。
首联“待渡桑干河,沙飞风力劲”,点明自己是在等待渡船之时,因河水涨急而风又劲,所以难以渡过。这两句写出了当时渡河的艰难。
颔联“所游设若斯,毋乃尽清兴”承接上文,说所游之处,如此美好,恐怕会使自己的兴致全无。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另一方面,他又厌恶官场的污浊,渴望远离尘世,回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那美好的风光。
颈联“呼舟达西崦,林密野风定”继续描写诗人乘船到达西山,只见林木茂密,野外的风吹得也平静下来。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愉快心情。
尾联“红杏千万株,梨云与之竞”,写西山上的红杏树有成千上万棵,像云雾一样连绵不断,与梨花争相斗艳。这两句写出了西山景色的壮美。
尾联“远树蔽回峰,近枝碍幽径”承上启下,写远处树木遮蔽了回山峰,近处的树枝阻碍了幽深的小径。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西山景色的优美。
尾联“名山匪易探,先受一岭横”,说有名的山不容易探寻,先要经过这山岭才到达目的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名山的向往之情。
尾联“篮舆扶峭岩,竹枝拨危磴”写诗人扶着岩石上山,用树枝拨开险峻的山路。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登山时的艰险。
尾联“烦襟涤使闲,浊虑澄已净”承前启后,说烦闷的心胸得到了洗涤而感到轻松愉快,烦恼的思绪已经清静。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登山后的愉悦心情。
尾联“何必访孙登,始闻人啸咏”,既然已经到了山中,就不必再去寻找孙登了,只听听人的啸咏声就足够了。这两句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