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母候禹饷,闻鼓母乃来。
跳石鼓误鸣,涂山惭见能。
母往二室间,化石不肯回。
禹曰归我子,启生石遽开。
鸿烈集古训,斯言何怪哉。
班书载汉诏,石已居山隈。
我乃向石拜,揽古登崔嵬。
曷观诗颂篇,鸟迹生郊禖。

【注释】

启:禹的儿子,夏朝的开国君主。

鸿烈:指伟大的成就和功绩。

班书:汉代史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封禅书》。汉诏:《史记》中的《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时祭祀泰山的事。

崔嵬:山势高峻。

郊禖:古代帝王祈求生育的一种祭礼。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颂启母石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启母石的奇妙景象,歌颂了启母石的非凡神力,以及启母石对启生的重要意义。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诗人以“启母”为题,直接点明了主题。在这首诗中,“启”指的是启母石,它是一块位于中岳嵩山脚下的巨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诗人通过对启母石的描述,表达了对其神奇力量和伟大贡献的赞美之情。

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画面更为生动形象。例如,“启母候禹饷,闻鼓母乃来。”这一诗句描绘了启母石等待大禹前来馈赠的情景。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闻鼓母乃来”这个典故,将启母石比作一位等待主人归来的美女,既形象地描绘了启母石的形象,又增添了诗意。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启母石的神奇之处。“跳石鼓误鸣,涂山惭见能。”这一部分,诗人将启母石的跳动与鼓声混淆,使得涂山的居民感到惭愧,因为他们无法分辨出真假。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启母石的神秘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转向对启母石的历史意义进行阐述。“母往二室间,化石不肯回。”这一部分,诗人描绘了启母石被移至中岳庙二室之间的场景。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启母石的不朽性和永恒性,使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诗人还通过对启母石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启生的重视和关爱。“禹曰归我子,启生石遽开。”这一部分,诗人将启母石比作一个守护着启生的地方,当启生到来时,它就会立刻打开。这一表达不仅体现了启母石的神威和威力,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启生的美好祝愿。

诗人再次回到对启母石的赞美。“鸿烈集古训,斯言何怪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启母石历史价值的认可和赞赏。他认为这是古代圣人留下的智慧和教诲,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启母石的赞美之情,又有对古代圣人智慧的传承之意。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也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