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光寺里红山茶,红光不定摇朱霞。
古卉那肯在城市,南野独立枯僧家。
登楼看花及花半,尚有半出楼檐牙。
高柯难见更引领,浓艳极赏翻咨嗟。
青琅玕叶杂翠玉,红珊瑚树增丹砂。
挺立巨干若壮士,娇凝旧影羞吴娃。
英雄儿女各有说,维摩色相皆无遮。
世间桃李苦代谢,老树不自知生涯。
惟知寒山多雨雪,一寒一度生宝华。
龙潭北望颇不远,相期应是唐梅花。
【注释】
①定光寺:位于江苏南京。红山茶:山茶花的一种,其花色有白、红二种。②朱霞:红色的云霞,形容花的红色艳丽如云霞。古卉:指古代花卉,这里以“古卉”指代山茶,因山茶花在古代被称为“古木”,而城市中没有山茶花。③“南野”句:山茶花开在南方荒野之中,不与城市中的花草相争。④登楼看花:登上高楼欣赏盛开的山茶花。半出檐牙(yá):山茶花的花枝长出屋檐,犹如花枝伸出楼檐。⑤高柯难见更引领:高高的树枝难以看见,但仍在引领着人们欣赏它。浓艳极赏翻咨嗟:浓郁的花朵极富观赏性,让人不禁感慨赞叹。⑥琅玕叶:青绿色的小石子。翠玉:绿玉,这里指山茶花瓣的颜色。⑦红珊瑚树增丹砂:红珊瑚树增加的是红色的染料。丹砂:一种矿物颜料,呈深红色。⑧挺立巨干:山茶花的主干挺拔,犹如一位壮士。娇凝旧影:娇嫩的花枝上还保留着过去的影子。羞吴娃:羞涩地低着头。吴娃:古代美女西施的别称。⑨英雄儿女:比喻人的品质。各有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维摩色相:佛教用语,指菩萨的各种相貌。无遮:没有任何遮掩。⑩世间桃李:世上的鲜花。桃李:指桃花和梅花。苦代谢:很不容易保持常绿。老树不自知生涯:老树不知道它自己的寿命很长。①寒山多雨雪:寒山地区常年下雨,很少见到阳光。一寒度生宝华:每到寒冬,大地就会生出一片片的雪花,如同春天绽放的花朵一样。龙潭:地名。唐梅花:唐代的梅花。
【赏析】
《定光寺看红山茶》,是一首咏物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作者43岁(据《东坡志林》卷五)。诗人在南京定光寺看到盛开的红山茶,写下了此诗。这首诗通过赞美红山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担忧。
首联“定光寺里红山茶,红光不定摇朱霞。”描绘了定光寺中红山茶的美丽景象。这里的“红山茶”,指的是一种红色的花朵,它的颜色鲜艳夺目,就像朱霞一样美丽。诗人站在寺庙里,远远望去,只见那红山茶仿佛在摇曳生姿,与天上的朱霞相互辉映。这一联,诗人通过对红山茶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美丽的背景。
诗人转向对红山茶的深入描绘。“古卉那肯在城市,南野独立枯僧家。”诗人认为,那些被世俗污染的花卉是不可能生长在城市的。然而,在这偏僻的南野之地,却有一种坚韧不拔、孤独独立的红山茶,它的存在就像是一座枯瘦的僧人之家。这两句诗,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红山茶独特品质的赞赏和对城市中其他花卉的不屑一顾。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于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诗人继续赞美红山茶的美貌。“登楼看花及花半,尚有半出楼檐牙。”诗人站在高楼之上,俯瞰着盛开的红山茶,发现它们已经开放了一半。虽然有些花瓣已经露出了楼檐,但整体上,红山茶仍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仿佛在邀请人们去欣赏它们的美丽。这一句,诗人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红山茶的美丽形象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红山茶的喜爱之情。
在赞美红山茶的同时,诗人也没有忘记对自然界的其他事物进行描述。“高柯难见更引领,浓艳极赏翻咨嗟。”这两句诗,诗人描绘了红山茶的高耸入云的树干和浓郁鲜艳的色彩。尽管这些美景难以被看见,但一旦被发现,就会引来人们的赞叹和惋惜。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红山茶之美的惊叹,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关注和欣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向往自然之美,又无法摆脱社会现实的压力。
在赞美完红山茶之后,诗人开始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青琅玕叶杂翠玉,红珊瑚树增丹砂。”诗人通过对山茶花瓣和红珊瑚树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人类社会的贫瘠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挺立巨干若壮士,娇凝旧影羞吴娃。”诗人将红山茶比作一位英勇的壮士,他的挺拔和骄傲无人能匹敌;同时,又将红山茶与美丽的吴娃相比拟,表现出它的娇嫩和羞涩。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批评和反思。
诗人通过对红山茶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