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亭始明代,亭前有古柏。
寿逾三百年,翠高六十尺。
昔植老僧庐,今森节使宅。
【注】丁亥年:指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
【译文】
柏亭始建于明代,古柏矗立在亭前。
古柏树龄逾三百年,枝叶葱茏翠绿高悬六十尺。
昔日植于老僧庐下,如今森立于节使宅旁。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龙的《宜园三寿诗》中的第二首,题目为“寿柏”。全诗以古柏为主题,通过对古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柏的赞美之情。
首句“柏亭始明代,亭前有古柏”,开篇点明了古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古柏位于亭前,见证了明代的历史变迁。这句诗通过简单的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古柏与亭子相伴的画面。
颔联“寿逾三百年,翠高六十尺”,进一步描绘了古柏的生长状态。古柏树龄逾三百年,枝叶繁茂,翠绿欲滴,高度达到了六十尺。这句诗通过对古柏生长时间的描绘和对枝叶高度的夸张,生动地展现了古柏的壮丽景象。
颈联“昔植老僧庐,今森节使宅”,则转向了古柏的用途和地位。昔日,古柏曾植于老僧庐下,而今则森立于节使宅旁。这句诗通过对比古柏的不同历史阶段,揭示了古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示了古柏与佛教、官场等不同领域的紧密联系。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通过对古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柏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通过对古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描绘,展示了古柏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