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书法,确是唐贤派。
上溯东爨碑,古法尚不坏。
译文:文章的书法,确是唐朝的名家。
上溯到东爨碑,古代的方法依然不坏。
注释:文章,指书法;东爨碑,即《李阳冰篆书》碑,又称《李北海》。丁亥,即唐大中十二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南诏残碑的吟咏,表达了他对唐代书法家艺术成就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与书法,确是唐贤派。
上溯东爨碑,古法尚不坏。
译文:文章的书法,确是唐朝的名家。
上溯到东爨碑,古代的方法依然不坏。
注释:文章,指书法;东爨碑,即《李阳冰篆书》碑,又称《李北海》。丁亥,即唐大中十二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南诏残碑的吟咏,表达了他对唐代书法家艺术成就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赐貂裘恭纪(辛亥) 垂问衣貂未,颁裘到从官。 恩真同顾复,臣本最清寒。 著雪趋金殿,含香下玉栏。 归来面慈父,持共采衣看。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垂问衣貂未 - 注释:皇帝询问是否已经穿上了赏赐的貂皮衣物。 - 赏析:此句反映了皇帝对臣子的关心,通过询问穿着情况来表达对臣子福祉的关切。 2. 颁裘到从官 - 注释:皇帝将貂裘赐予了官员们,作为他们的奖赏。 - 赏析
登州杂诗十首其一 (甲寅)的诗句是:㡉腄分图远,莱牟凿境通。山高饶怪石,海阔有长风。卤地鱼盐薄,沙田黍稷丰。我来千里外,小住一城东。以下是对该首诗各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1. 诗句释义: - 㡉腄分图远:描述了登州地理位置的广阔和重要性。 - 莱牟凿境通:表达了登州地形的奇特和交通的便利。 - 山高饶怪石:描绘了登州山区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岩石地貌。 - 海阔有长风:展现了登州海域辽阔
【注释】 御园:即御苑。唐代帝王宫苑名。癸丑年,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云淡星争出,风微月有波:天空渐亮,云朵淡薄,星星争先露出来;微风轻拂,月光在水面上荡漾。五更残雨歇,四野嫩凉多:夜深时,细雨停歇,田野一片清凉。湿气归林薄,清香发黍禾:露水滋润着树林草泽,稻米、小麦等粮食散发着清香。行行天欲曙,休问夜如何:路上行人,看到天色已破晓,不要管夜如何长了。 【赏析】
【注释】: 1. 厗□接白檀:厗,通“垠”,边际;□,通“圻”,边陲。白檀,地名,今名白山、白河一带,在今辽宁沈阳市西南。 2. 辇道依红树:辇,帝王的车驾;红树,指红色的树,这里指宫门两旁的红树。 3. 舟梁护碧栏:梁,桥梁;碧栏,指绿色的栏杆。 4. 天颜初日霁:天颜,天子的脸面;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密云县迎接皇帝的诗。诗人从地理位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泉宗庙扈驾 其一 (癸丑)》。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维皇濩德泽,甘雨湛郊原。 维皇,即指唐玄宗,这是在赞扬唐玄宗的恩惠如同甘霖般滋润着大地。“濩”(huò),古同“渥”,意为深厚、广大。 晓晴云尚渍,夏首绿初繁。 晓晴,指的是天刚亮的时候,阳光明媚。“渍”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被露水打湿。“夏首”,指的是夏天的头,也就是初夏的时候。“绿初繁”
这首诗是唐代李商隐的《宫槐交翠盖,堤草藉龙轩。青畴契宸赏,黄屋瞻崇尊。敷筵坐临水,赐食共衔恩。清醴度双阙,于此镜心源。》 注释: 1. 宫槐交翠盖,堤草藉龙轩:宫槐和堤草交织在一起,就像皇帝的车子一样。 2. 青畴契宸赏,黄屋瞻崇尊:青草和田野都与皇帝的赏赐相匹配,皇族们仰望着皇帝的尊贵地位。 3. 敷筵坐临水,赐食共衔恩:皇帝在水上铺设了席子坐下,赐予食物,大家都在享受这份恩惠。 4.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其作用,最后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山谷通灵气”一句,是写灵岩山的自然环境。灵岩山在浙江绍兴,这里指的应该是灵岩寺,是江南名刹之一,以山水之胜著称。“伽蓝出世情”一句,写灵岩寺的人文景观。灵岩寺始建于东晋,南朝梁时改名为云门寺,唐贞观年间又重建。唐代诗人常建曾游此山
诗句如下: 冠山森杰阁,吐气接洪蒙。 晓户宜宾日,低檐可避风。 卷环连碧玉,磨镜出青铜。 何处携东海,坡公一袖中。 注释如下: 1. 冠山:指登州附近的山脉,以秀丽著称。 2. 森杰阁:形容山峰林立,高耸入云。 3. 吐气接洪蒙:形容山峰的气势宏大,仿佛能吞吐天地间的风云。 4. 晓户宜宾日:形容早晨阳光照射在山间,景色优美。 5. 低檐可避风:描述山间地势较低,可以遮挡风雨。 6.
登州杂诗十首 其三 三面瀛洲水,舟行绕岸回。风波休转漕,斥堠必登台。渔户编船住,番夷纳赆来。 注释译文: - 三面瀛洲水,舟行绕岸回。 - 注释:周围被瀛洲水环绕 - 风波休转漕,斥堠必登台。 - 注释:不要在风暴中航行,一定要登上高台 - 渔户编船住,番夷纳赆来。 - 注释:渔民用竹条编织成小船居住 - 去年英吉利,受吏过蓬莱。 - 注释:去年英国受到官员的欺扰 赏析:
注释:甲寅,即甲辰年(公元1844年)的三月。 锁院:古代帝王或高官将朝中官员禁闭于内宫,不许他们随意出入。浃旬,指十天。惊寒衣转加:因寒冷而增加衣物。 地东天早曙,春远树迟花;地东天早曙,春天的早晨,东方的天空早早就亮了,远处的树木上开满了花。 夜雨逢三月,云涛落万家;夜里下了雨,三月的雨水落下,像万顷的波浪一样。 成连渺何处,寒水满平沙;成连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玲琅石立一峰,雕刻在明代。 围绕宅子有兴废,此峰故常在。 石头长寿几千年,雕刻三百载。 指石质清脆响亮,像玉一样。玲琅石立一峰,形容石峰高耸挺拔,如同一座山峰矗立在那里。刻字在明代,说明这块石头是在明代被雕刻上去的。围宅有废兴,指的是围绕着这座石头的住宅或建筑曾经有过兴盛和衰败的变化。此峰故常在,这里的“此峰”指的是那块玲珑的石峰,它始终屹立不倒,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注】丁亥年:指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 【译文】 柏亭始建于明代,古柏矗立在亭前。 古柏树龄逾三百年,枝叶葱茏翠绿高悬六十尺。 昔日植于老僧庐下,如今森立于节使宅旁。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龙的《宜园三寿诗》中的第二首,题目为“寿柏”。全诗以古柏为主题,通过对古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柏的赞美之情。 首句“柏亭始明代,亭前有古柏”,开篇点明了古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古柏位于亭前
【注释】宜园:即“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三寿诗:指《颐和园集》中的三首咏梅诗。丁亥:即1907年,光绪33年,诗人时年仅16岁。 译文:在颐和园中有很多古梅,它们有数百年的寿命。春天的花朵繁密而美丽,但苔藓却更加坚挺和瘦弱。如果比较龙潭的梅花,它们已经老迈了,而我这里的梅花还只是幼小的苗头。 赏析:此诗是诗人1907年(光绪33年)春游颐和园所作。诗人在游览了颐和园后
【译文】 巍峨的点苍山,苍翠可爱极了。 十九座山峰,每一座都像被螺黛染过一样。 两峰夹峙着一条溪流,十八条溪流是分界的界尺。 树林中矗立的佛塔,云雾缭绕遮掩了市集。 多么幸运能看到这样的山啊,心里眼里都感到十分快慰。 其一在于云,终年覆盖着叆叇。 有时云雾缠绕着山峰,不动就像盖住了山峰一样。 有时云雾束缚着山腰,飞白好像长条带子那样。 有时云雾在山间竞相升起,纷乱得好似擘开了絮丝碎屑。
【解析】 “遂使古大山,寂寞经屡代。笑我两鬓霜,吟到万里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于是便使那古老的大山,寂寞地经历着几代人的时光,笑我的双鬓已经斑白,我吟诵诗句却飘洋过海,到达万里之外。注释:遂:于是;寂寞:冷落、孤寂;经:经受、经历;笑我:讥诮我;两鬓霜:指年老。译文:于是使那古老的大山,寂寞地经历着几代人的时光,笑我的双鬓已经斑白,我吟诵诗句却飘洋过海,到达万里之外。 “所游天下山,曾陟嵩衡岱
重九日登禄丰之鳌头峰得伊莘农中丞寄赠登鳌诗即答(丁亥) 浪花卷出青鳌头,旧句曾记天台游。 今来青鳌头上立,一览六诏边关秋。 远山叠若大波起,鳌足不动凌沧洲。 去年黔山过重九,老鹰崖上吟诗走。 诗如健翮但鏖风,那解情怜菊花酒。 今年鳌背宜亦诗,我诗未得君先之。 挥毫直似钓鳌手,一饵飞过昆明池。 我与老鳌共霜节,君亦与鳌成久别。 君昔曾收渤海纶,我衰喜解南𬈑热。 会当回首谢詹何,策马苍山看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