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舟下湘水,又来著浯溪。
欲试两脚力,故寻十载蹊。
蜡屐渐相得,□亭殊可跻。
漫叟旧祠宅,野衲重招携。
再读中兴颂,还拂山谷题。
碑头走螺蠡,台角鸣塘□。
高林暑犹炽,截壁曰易西。
安得涷雨洗,待看湘云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读懂原诗,理解诗意,然后结合注解和重点句子进行赏析。注意要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桂舟下湘水,又来著浯溪”,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乘船来到浯溪)。“桂舟”是小船,“着”是停留的意思,“浯溪”地名,在今湖南永州市。

“欲试两脚力,故寻十载蹊”,点明此行目的:一是为了锻炼腿脚力量;二是想探寻旧游之地,即十年前经过此地时所走之路。

“蜡屐渐相得,□亭殊可跻”,点明此次行程中所见景色及心情感受。“蜡屐”是用蜡涂成的屐,指用木做成的鞋,因鞋底有蜡而名。屐,音jī,古代的一种鞋。这里是说:穿起木屐来行走于山间小道上,渐渐适应了这种山路崎岖的行走方式。“殊可跻”意思是说:这山间的小路,真是可以攀登的,所以登到了□亭。“殊”是确实之意。

“漫叟旧祠宅,野衲重招携”,点明诗人此行的目的:一是怀念故交,二是欣赏山水美景。漫叟即张漫叟,唐代人,曾隐居于此。“野衲”是指出家人,“招”是邀请的意思。这里说:我这次来拜访老朋友,并欣赏这里的山水美景,还请僧人多多关照。

“再读中兴颂,还拂山谷题”,点明此行目的:一是重温国事,二是游览名胜古迹。“中兴颂”指的是歌颂南宋理宗皇帝恢复中原的赞歌;“山谷题”指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这里说:我再次读了歌颂宋朝中兴的颂词,还游览了苏东坡当年写的赋文《后赤壁赋》中的赤壁风景。

“碑头走螺蠡,台角鸣塘□”,点明此次游程中所观景点。“碑头”是指碑石的顶端,这里泛指碑刻,“螺蠡”指蚌壳或螺壳,“塘□”是指塘岸。这里说:我在观看这些碑刻的时候,看到碑石的顶部像螺壳一样的形状;在登上这个高高的台子时听到塘岸上有蛙声叫个不停。

“高林暑犹炽,截壁曰易西”,点明此时的季节和气候特点以及作者的感受和心境。“高林”是指树木高大密集的树林,“暑犹炽”意思是说炎热的夏天依然炙热;“易西”指易州,这里指易州西面,这里指代清凉避暑的好地方。这里说:在这炎热的夏季里,我来到了清凉避暑的好地方。

“安得涷雨洗,待看湘云低”,点明此次游程的最终目的和期待。涷雨,就是急雨,“湘云”指湘江之水,这里指潇湘二水合流处,也就是洞庭湖一带地区。这里说:如果能下一场大雨来洗刷掉这炎热的天气,等到湘江的水势低下来以后,我就等着观赏那美丽的洞庭湖风光了。

【答案】

译文:

桂花船从湘江下行到浯溪来游玩。我想锻炼身体,就踏上征途,寻找过去十年曾经走过的道路。

走在山路上逐渐适应了山路的坎坷不平。来到□亭,觉得登山十分轻松容易。

我想起以前的朋友漫叟,就前往他的旧居去看望,又到寺中去拜见僧人,请他们为我作伴。

重新诵读了歌颂宋朝中兴的颂词,又游览了苏东坡当年写的赋文中描写的那赤壁风景。

碑头上爬满了螺贝壳和蚌壳,高高的台顶上传来蛙叫声阵阵。

高高的树林在盛夏时节依旧那么炎热,我攀援到墙壁上去寻找一个凉爽的地方。

如果现在就下一场大雨来洗刷这炎热的天气,等湘江的水势下降之后,我就等待观赏那美丽的洞庭湖风光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