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一生凡九迁,笠屐两到西湖前。
十六年中梦游遍,况今寥落七百年。
西湖之景甲天下,惟公能识西湖全。
公才若用及四海,德寿不驻湖山边。
区区明圣一掌耳,易补缺陷开淤填。
长堤十里老葑卷,北峰顿与南峰连。
雨云雪月入吟袖,装抺浓淡皆鲜妍。
水枕竞与山俯仰,百吏散后登风船。
可怜纱縠去不得,欲归阳羡愁无田。
江头斑白说学士,碑在口上无劳镌。
三百六十寺兴废,竟无一屋祠公焉。
前年我来拜公像,聊以山水娱四贤。
柏堂竹阁今尚在,一祠毕竟公当专。
淮海秦公世交后,办此醵出清俸钱。
岁寒岩下百弓地,宅有花树池多莲。
读书堂字公手迹,一匾横占屋十椽。
吁嗟乎公神之来如水仙,灵风拂拂云娟娟。
楼台明灭衣蹁跹,万珠跳雨生白烟。
琉璃十顷清光圆,水乐惊起鱼龙眠。

【注释】

戊午:嘉庆三年。

苏公:苏轼。

九迁:多次升迁。

笠屐:指苏轼的行装。

西湖前:指杭州西湖,当时是北宋都城。

寥落:寂寞冷落。

四海:全国。

掌耳:形容微小。

区区:谦虚之词,微不足道。

明圣:贤明圣哲,这里泛指有德行的人。

一掌:指手掌,极言其小。

易:容易、简单。

淤填:堵塞、填满。

长堤十里老葑卷,北峰顿与南峰连。

雨云雪月:指四季景色。

百吏:百官。

纱縠(hú):丝绸。

阳羡:今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县。

学士:指苏轼,因曾任翰林学士而得名。

碑在口上无劳镌:意为东坡像在碑文上已写明,无需再加刻字。

三百六十寺:杭州当时有三百六十座寺庙。

竟:尽。

柏堂竹阁:即柏堂、竹阁,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建的官舍。

一祠:指苏公祠。

淮海: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北部。

秦公:指秦观(公名少游),苏轼好友。

醵出清俸钱:筹集钱财建造祠堂。

岁寒岩下百弓地:指宋代著名诗人林逋隐居之地。

宅:住宅。

花树:花木。

读书堂:苏轼在湖州任知州时建立的书房,苏轼曾作《赤壁赋》。

琉璃:古代一种建筑材料,用石灰石等烧制而成,颜色青白相间。

水乐:指西湖水声。惊起鱼龙眠:鱼和龙都被惊醒了。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记述了苏东坡在杭州为修建苏公祠所作的诗文。全诗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富有情趣。

首联“苏公一生凡九迁,笠屐两到西湖前”。点出了苏公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仍不改初衷,两次来到杭州游览西湖。

颔联“十六年中梦游遍,况今寥落七百年。”写出了苏公一生对杭州的深厚感情,他在这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如今,他只能梦中游览西湖,感叹自己已经离休七百年了。

颈联“西湖之景甲天下,惟公能识西湖全。”“惟”表示只有,“识”表示了解、认识。意思是说,杭州西湖的美景独步天下,只有苏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魅力。

尾联“区区明圣一掌耳,易补缺陷开淤填。”表达了苏公虽为凡人却有圣人般的才华。他用简单的文字弥补了西湖的不足之处,使西湖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充分展示了苏公对杭州的深深眷恋之情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