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放瓯江黄篾船,棱生风力透轻绵。
山来一一重相见,春去堂堂不受怜。
栝岭清流千百转,秣陵秋雨十三年。
今宵良话应无梦,泊近西堂对榻眠。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 春尽日阻风青田和张子白同年,见投诗韵其一(戊午)
- “春尽”指的是春天结束的日子。
- “阻风”意味着因为风大而受阻。
- “青田”是地名,这里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青田。
- “和张子白同年”表示与张子白是同一代人。
- “见投诗韵一”意味着看到有人写了一首诗,于是回应了一首诗。
- 又放瓯江黄篾船,棱生风力透轻绵。
- “又放”可能是说再次放出船只。
- “瓯江”是中国浙江省东部的一条江河。
- “黄篾船”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小船。
- “棱生风力透轻绵”描述了风吹过船上的篾条,感觉像是有棱角一样锋利,而且风的力量穿透了船身中的竹材。
- 山来一一重相见,春去堂堂不受怜。
- “山来一一重相见”意味着山峦层层叠叠,每次都能见到它们。
- “春去堂堂不受怜”表示春天总是匆匆离去,而人们却无法对其产生怜爱之情。
- 栝岭清流千百转,秣陵秋雨十三年。
- “栝岭清流千百转”描绘了栝岭上清澈的小溪水流曲折回转的景象。
- “秣陵”是南京市的古称,这里特指南京地区。
- “秋雨十三年”指的是连续三年的秋季雨水。
- 今宵良话应无梦,泊近西堂对榻眠。
- “今宵良话”表示今天晚上可以好好交谈。
- “泊近西堂对榻眠”意味着今晚可以在靠近西堂的地方铺床睡觉,享受宁静的夜晚。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春季末期时写给张子白的一首答诗。通过对比春天的到来与离去,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四季更迭的感慨。首句“春尽日阻风青田和张子白同年”描绘了春季即将结束的情景,同时点出了与张子白是同年的关系,暗示了两人之间的友谊。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再次放舟于瓯江,感受到风力穿过船上细篾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自然的力量,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和观察力。
第三联“山来一一重相见,春去堂堂不受怜”进一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山峦与春天景象的反复出现与消逝的描述,传达了对自然循环往复的赞美。最后两句“今宵良话应无梦,泊近西堂对榻眠”则是诗人在夜晚的宁静中与朋友畅谈,准备进入梦乡的写照。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自然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