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船镇日傍渔矶,倚桨红襟见亦稀。
底怪钱塘戴文进,燕支渲染钓师衣。

【注释】

为尹拜石题芦塘舣棹图二:这首诗是诗人在钱塘县做县尹的时候,为石题的描绘芦塘停船图画所作的序。

侬船镇日傍渔矶,倚桨红襟见亦稀:我的船每天停在靠渔矶的地方,靠着船桨,看到江边的红衣女子很少。

底怪钱塘戴文进,燕支渲染钓师衣:为什么奇怪?是因为钱塘县戴文进的画中,有燕子的羽毛,而画家又用胭脂来渲染他的衣裙。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诗人任杭州刺史期间。诗人以“侬船”自比,说自己与钱塘的渔民一样,每日停泊在渔矶上,倚着船桨,欣赏红衣女子的身影。这两句诗,写自己的闲情逸致,也写出了钱塘景色的特点。“侬船”即船民的渔船,“镇日”即天天。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在西湖边居住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

“底怪”,即何怪。这里指为何如此惊讶。这句说诗人感到奇怪:因为自己天天停泊在渔矶上的渔船里,却看不到一个红衣女子,这与他以往看到的渔民生活大不相同。诗人之所以感到奇怪,是因为在他的印象里,渔民的生活应该是充满了妇女、儿童的。然而,眼前的渔民们,却似乎都忘记了妇女、孩子的存在,他们只知捕鱼、打鱼。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惊异,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渔民的同情。

“钱塘戴文进”,是唐代著名画家戴嵩。戴嵩善画牛马,尤精画牛。《历代名画记》卷五《叙画品》云:“戴嵩长于牛马,骨法兼得右军神气。”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戴)嵩,越州山阴人,初隐会稽永兴寺。天宝末,诏补秘书郎。时嵩年四十余岁,鬓发如霜,玄宗奇之,召入禁中,命待诏内庭。每诏嵩临写古迹,特出珍玩以动其意。尝于大同殿壁上画胡人降生剪彩为花枝,状若真木,工绝于世。”

“燕支”,指胭脂,这里泛指色彩艳丽的衣裳或服饰。戴嵩所画《胡人降生图》,画一婴儿,身穿彩色衣服,正被剪下彩花作为花枝装饰。画面上,婴儿的面庞、服饰、姿态都十分逼真,特别是那朵彩花,仿佛刚刚从婴儿身上剪下来,仍然鲜艳欲滴。这一艺术成就得到了当时人们的高度赞扬。所以诗人说:“燕支渲染钓师衣”。意思是说:画家戴嵩画的胡人降生图,是用鲜艳的胭脂来渲染的。

此诗通过赞美戴嵩的绘画才能,抒发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才艺与高洁品格及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