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子石蜀州笺,画里诗人正少年。
一曲填成付娘子,不将陈谱入轻弦。

【注释】端州:今广东肇庆。子石:指端州石砚,相传唐代著名文人李太白曾用此石研墨。蜀州笺:指蜀地所产的精美纸张。画里诗人:指画家,意即画中之人。少年:年轻时。一曲填成:指创作了一首曲子。娘子:古代女子的美称。陈谱:陈旧的曲调。轻弦:轻柔的琴弦,指古琴。

【赏析】这首诗是题画诗,作者通过绘画中的“双鬟索句图”来抒发对青年才俊的倾慕之情。

首联:“端州子石蜀州笺,画里诗人正少年”。首联写画中人物端庄秀丽、神采奕奕的风采。端州石砚,为唐代名砚,李白曾用它研墨,故称“子石”,这里代指南方的名砚。蜀州笺,指蜀地产的优质纸张。“画里诗人”指画上的女主人公。“正少年”表明她年轻、美丽。

颔联:“一曲填成付娘子,不将陈谱入轻弦。”第二联写女主人公在弹奏时的动作神情。“一曲”,指弹琴。“娘子”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列子·汤问》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啸,一饭三叹,遂为《清商怨》。

韩娥复归本处,从乡之京,以告其乡人曰:‘余,韩娥也。’邻有屈姓者耳闻于道,欲观而不得见。后至韩娥所居,闻就墙就屋而谋作新声。邻人或以丑语戏笑之。屈姓自谓试听之无不悦豫,而说其异。遂乘其夜半,径造其庐。韩娥方鼓五十弦,正自苦极,一里遮莫得息。屈姓乃始知之。曰:‘若耶?韩娥,余被声声之击,如闻仙乐奇绝,几不知世之有苦乐也!’于是韩娥闻而止。又为变易其声,乃唱‘大麦熟也’四字声。屈姓大喜过望,遂与韩娥共为《清商怨》。

屈姓乃请韩娥为夫妇之乐。韩娥曰:‘不可!夫何尽思虑造作,而力不能极此声哉!’屈姓曰:‘吾能得之矣。’韩娥乃为《阳阿》《薤露》《采薇》《清商》之曲。每奏之,则凤鸾和鸣,鱼龙起潭。韩娥遂歌而卒。屈姓送韩娥至于诸川之上,置之车中,引之北郭桃林之上,乃拜别,屈姓曰:‘我死必为君妻。’及期而亡。韩娥遂去不返。

韩娥死后三日,邻人往祭之,闻其尸有馀音,如哀感之甚;邻人以为神也。乃卜兆于城之西南,而葬之焉。”(选自《列子·汤问》)

“不将陈谱入轻弦”,意谓不要陈旧的曲调进入这优美的琴弦上啊!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不要嫌弃自己的才华,不要轻视自己的感情。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风格朴实自然,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年轻才女的爱慕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