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夫就炊烟,我亦治草具。
一饭免饥劬,亭午复前路。
隔溪辨微径,千年树根渡。
不知身渐高,下视千年树。
我行方霁心,我仆已窘步。
登顿力苦疲,岩椒且小驻。
开襟纳凉风,植杖一反顾。
却指来处村,茫茫堕云雾。
【注释】
度紫溪岭:渡过紫溪岭。戊寅:即万历三十二年(1604)。征夫:远行者。炊烟:远行者的炊烟,指自己。治草具:整理行装。一饭免饥劬:一顿饭菜可以免去饥饿。亭午:正午,中午。复前路:又走回原来的路上来。隔溪辨微径:隔着一条小溪分辨出一条小路。千年树根渡:千年古木上长出的树根作为桥或路。不知身渐高:不知道身体渐渐变高。下视千年树:往下看去,千年古树还在。我行方霁心:我的行程刚刚停止。霁:止息、停歇。我仆已窘步:我的仆人已经走累了。岩椒且小驻:岩石上的椒子也稍感凉爽。反顾:回头看。来处村,茫茫堕云雾:回头望去是那个村庄,一片茫茫雾气笼罩着。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旅途之中的一次休息,从诗的内容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
“征夫就炊烟,我亦治草具。”起句点明自己也是远行者。征夫,指外出远行的游子;炊烟,即炊火的烟雾。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远方来的客人正在炊烟中吃饭,我也在收拾行李准备上路了。此句以景结情,表现了一种旷达超脱之情。
“一饭免饥劬”,意思是吃了一顿饱饭就可以免去一天的劳苦。“亭午复前路”是说中午的时候我又走回到原来的路上来了。这句中的亭午,即中午的意思。
“隔溪辨微径”,意思是隔着一条小溪分辨出一条小路。“千年树根渡”意思是千年古木上长出的树根作为桥或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隔着一条小溪分辨出一条小路,千年古木上长出的树根作为桥或路。
“不知身渐高,下视千年树”,“我行方霁心,我仆已窘步”,这四句是说不知自己的身体越来越高,低头一看那千年古树还在;自己的行程刚刚停止,而我的仆人却已经走得十分疲惫了。这两句中“不知”、“方”、“已”三词都是虚词,用得很巧妙,既增强了语气,又使诗意更加深挚动人。
“登顿力疲,岩椒且小驻”的意思是攀登陡峻的山路,感到疲乏;停下来歇一会儿,坐在岩石上的椒子上也感到凉快。这两句是说登攀陡峭的山路,感到劳累;坐下来休息一下,坐在岩石上的椒子上也感到凉爽。
“开襟纳凉风,植杖一反顾”的意思是展开衣服,让凉风吹拂;拄着棍子转身回望。这两句是说张开上衣,让凉风进来;拄着棍子转身回望。这两句中“开襟”、“植杖”、“反顾”三词都是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使人读后感到十分舒适愉快。
“却指来处村,茫茫堕云雾”的意思是回头指向来时经过的那个村庄,一片茫茫的雾气笼罩着。这两句的意思是回头指向来时经过的那个村庄,一片茫茫的雾气笼罩着。
“我行方霁心,我仆已窘步。”意思是我的行走刚停下脚步,我的仆人已经走得十分疲惫了。这两句是说我的行走刚停下脚步,我的仆人已经走得十分疲惫了。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很特别。作者在开头就点明了自己是远行者,但紧接着又写道自己的行动才刚刚开始停下脚步。这种写法使得整个诗的节奏显得舒缓流畅,有一种悠扬的韵味,让人感觉十分舒畅。同时,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