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东望禁垣重,靴厎霜花晓更浓。
料得簪毫趋朵殿,惊心怕后丑时钟。
【注释】
忆高徵士:回忆高僧。
丙戌:指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
“西华东望”二句:言诗人在京城长安,遥望东都洛阳的宫殿重重重叠,清晨霜花更浓,想到自己与高僧远隔千里。
“料得”二句:想高僧一定在殿上挥动着毛笔,正在写作经文,而自己却在害怕丑时的到来,担心被召去当差,于是惊心不已。
【赏析】
《忆高徵士》是唐代诗人郑谷的组诗作品。此诗为组诗第二首。前两句写诗人遥望长安的宫阙重重,清晨霜花更浓;后两句想象高僧一定在殿堂上挥毫疾书,而他则怕丑时到来,忧惧不宁。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这首诗写诗人对高僧的思念之情。首句写诗人遥望长安的宫阙重重,清晨霜花更浓,这是诗人对长安的想象。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诗人身在长安,自然要看到长安的壮丽和繁华,但长安的宏伟壮丽,并不能使诗人忘怀高僧,反而使诗人更感到高僧的可贵。所以,诗人说“西华东望禁垣重”,这一句是诗人的直接描写,也是他对高僧的深切怀念。“靴底霜花晓更浓”是写诗人对高僧的怀念。他想到高僧一定在殿堂上挥毫疾书,而自己则怕丑时到来,忧惧不宁。这一句是虚写。
后两句是实写。“料得簪毫趋朵殿”,意思是想高僧一定在殿上挥动着毛笔,在挥毫疾书。“恐后丑时钟”,意思是说他怕丑时到来,怕被召去当差。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他对高僧的深切怀念。诗人用“料得”和“恐后”写出了他对高僧的深切关怀。诗人虽然身在长安,但并不忘记高僧,他时刻想念着高僧,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人把对高僧的思念之情写得委婉细腻,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