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阿罗汉,精蓝舍卫城。
山僧少拘束,恣意踏花行。
【注释】乙酉: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欢喜阿罗汉:欢喜罗汉,又称欢喜佛或欢喜僧。梵语意译为“阿罗汉”。精蓝舍卫城:指佛教圣地精蓝寺,位于印度舍卫国(今斯里兰卡),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僧少拘束:山中的和尚没有太多约束。恣意:随心所欲。踏花行:在花间随意行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精蓝寺时所题的。
前两句写诗人游历精蓝寺时的愉快心情和所见景象。诗一开篇,便以“欢喜”二字点明题中所咏的对象——欢喜罗汉。“欢喜”二字是关键。它不仅表明了罗汉的法号,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对这位欢喜罗汉的崇敬之情。而“阿罗汉”一词,则又表明了罗汉所达到的境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罗汉是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后,经过多年修行,才证得的一种果位。因此罗汉又称为“已得果位者”、“得道者”。这样,诗人称罗汉为“欢喜罗汉”,也就表明了他对于这位罗汉的崇敬和景仰。至于罗汉为什么“欢喜”,那就要归因于他能够“舍身施无畏”(见《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所谓“舍身施无畏”,就是把自己全身都奉献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这种精神境界,是值得赞美的。
接下来四句,诗人便具体描写了他在精蓝寺游览的情景。“欢喜阿罗汉,精蓝舍卫城。”这两句是说:欢喜罗汉啊!您居住在精蓝寺这座庄严美丽的佛城中。“舍卫城”,古印度国名,这里泛指精蓝寺所在的佛国净土。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精蓝寺比作一座庄严美丽的佛城,以此来表现他对佛国的向往。
“山僧少拘束,恣意踏花行。”这两句是说:山上的僧人没有太多的拘束,可以随意地赏花漫步。这里,诗人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寺中闲云野鹤般的僧人写得有情有趣。他们既无拘无束,又自在悠闲。这种生活,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诗人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他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精蓝寺时所题的。诗中既表现了他对欢喜罗汉的崇敬之情,也描绘了他游览佛国的愉快心情,同时还表达了他的理想与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