鯈鱼千百头,湖水二三尺。
有时溪云生,不见钓台石。
【译文】
成千成百的鯈鱼在水中游,湖水只有二尺深。
有时溪云缭绕,看不见钓台石。
【注释】
钓台:即严子陵钓台。严子陵,字子陵,东汉初年人,隐居不仕,与汉光武帝刘秀交好。后人以“钓台”代指隐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庚午年(1630)所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中描绘的是严子陵钓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崇敬之情。
前两句“鯈鱼千百头,湖水二三尺”,描绘了钓鱼台周围的自然环境。鯈鱼是淡水鱼,生活在湖中,数量众多;湖水虽然浅薄,但清澈见底,可以看见鱼儿在水中游弋。这句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为后文对历史的回顾作了铺垫。
第三句“有时溪云生,不见钓台石”。这句诗描绘了钓鱼台周围的自然景观。溪云是指山间云雾,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消散。这里的“不见钓台石”并不是说钓台石真的消失了,而是说在云雾缭绕的时候,人们难以看清它的身影。这句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为后文对历史的回望作了铺垫。
最后一句“钓台”直接点题,回顾了历史上的人物。严子陵是东汉初年的名臣,他曾经隐居于钓鱼台,拒绝朝廷的重用,过着清贫的生活。后人常常以“钓台”代指隐者。这句诗通过点出“钓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钓鱼台周边的自然景观,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诗人通过对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于隐士生活的理解。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