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辈共佐中兴,论公柱石勋名,屈指谁堪呼伯仲;
只今非无后劲,愧我湘山义旧,伤心再不荷甄陶。

【注释】

挽:慰问;曾国藩(1811—1872):清朝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洋务派首领,湘军创始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忠君爱国”、“经世致用”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共佐:辅助;中兴:复兴;柱石:比喻国家栋梁。

屈指:算一算时间;谁堪:何人可与相匹敌。

后劲:后来者的势力或潜力;荷:承担;甄陶:选拔培养。

【赏析】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晚号澹庵。道光进士,授检讨。曾率湘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治初年任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并整顿淮军,编练新军,建立近代化海军。中法战争后力主“求和”,对洋务运动进行总结。晚年支持戊戌变法。卒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国藩全集》等。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主张师夷技以自强,反对盲目排外。他也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主持修建了江南制造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还建立了北洋水师和南洋舰队。他重视教育制度,在湖南开办了第一所高等学堂——时务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并亲自讲授天文地理课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西方科学技术引入中国的学者,也是唯一一个在科举考试中被提名状元的官员。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曾国藩的挽词。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对曾国藩的怀念之情。前半部分写曾国藩辅佐中兴事业的功绩和历史地位,后半部分则表示自己深感惭愧,因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与曾国藩相比,无法再像他那样为国家培养人才。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有力。诗人通过对曾国藩功绩的赞颂,表达了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深切怀念。同时,通过对自己能力的反思,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身责任的认识和担当。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的情感色彩,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