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兰秀,武陵桃熟。
种志玄都,香传幽谷。
易称辨物,盖以类族。
何来金丝,采之盈掬。
附以紫萝,亦几一束。
虽袭其名,实殊其目。
屈原已死,陶潜不复。
女史记之,以防混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1)“漳浦黄忠烈公夫人蔡氏写生画卷诗十首”是第一句,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对象。

(2)“湘江兰秀”两句,描绘了湘江边兰花盛开的景象;“武陵桃熟”四句,描写了武陵桃花盛开的景色。这两句诗中“种志”、“传香”等词语都暗含诗人的情感。

(3)“易称辨物,盖以类族。”两句诗中“辨物”、“类族”都暗含诗人的情感。

(4)“何来金丝”四句,描绘了紫萝藤缠绕的景象。“附”字暗含诗人的情感。

(5)“屈原已死”四句,描写了陶潜的《归园田居》中的田园景象。这四句诗中“女史”、“混浊”都暗示诗人的情感。

(6)赏析时可抓住关键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诗句运用的写作技巧。

【答案】

译文:

湘江边的兰花开得那么美丽,武陵的桃花开得那么茂盛。人们种兰花是为了分辨出各种花草的品种,人们采桃花是为了辨别不同花木的花期。为什么桃花要用金丝来采摘呢?因为它是名贵的观赏植物。用紫色的萝藤把桃花紧紧包裹起来,也不过摘几枝而已。虽然这些桃花都是同种同属的植物,但它们的名称却各不相同。屈原已经死去,陶渊明也不再隐居田园了。女史学者们把这些桃花记录在案,以免混淆。

赏析:

此篇为蔡襄应诏而作,其时蔡京正因蔡卞、蔡确父子的诬陷而被贬,而蔡卞之兄蔡伸则被罢官。蔡襄此时也遭贬谪,于是借咏桃花抒怀,并借此以抒发政治失意之情。

首联“湘江兰秀,武陵桃熟”,点明了咏物地点。湘江两岸兰花盛开,武陵一带桃花盛开,是春日里江南的典型景象,也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美景,因此成为咏物诗的常用题材。

颔联“种志玄都,香传幽谷”承接“兰秀”“桃熟”,写兰花香气远播,桃花芳香沁人。兰花与桃花都是春天的象征,也是诗人喜爱的对象,因此在这里,诗人特意将兰花与桃花相比拟,从而引出下句。

颈联“易称辨物,盖以类族”,紧承上两句,说容易辨认各种花木的种类,这是因为它们是同一类的事物。这是对前二句的总结,也是对兰花、桃花特征的概括。

尾联“何来金丝,采之盈掬”,是全诗的关键句,也是抒情重点所在。“何来金丝”是疑问句,问的是桃花何以要采集成束,因为这里没有说明采集桃花的目的。“采之盈掬”则是陈述句,说采摘桃花的数量很多,多到可以装满一掬。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诗人通过咏桃花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失意之慨,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