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一瓣遗香在,复壁残书幸出时。
如此经纶遭世厄,奈何心事付天知。
犹闻老眼盻大壮,岂料馀生终明夷。
畴昔薪传贻甬上,而今高弟亦陵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解来分析。
1.“证人一瓣遗香在”,这里用“一瓣”指代《黄氏日抄》;“遗香”是说《黄氏日抄》的遗风仍在。
2.“复壁残书幸出时”,这里“复壁”是指作者所住的屋子,“复壁残书”即指《黄氏日抄》的残卷;“幸出时”是说《黄氏日抄》终于重见天日了。
3.“如此经纶遭世厄”,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经纶”指治国安民的才能,“经纶遭世厄”是指作者一生遭遇的坎坷。
4.“奈何心事付天知”,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心情,“天知”指上天知道。
5.“犹闻老眼盻大壮”,这里“老眼”指的是作者年迈的眼睛,“盻”(xiǎn)的意思是盼望。“大壮”指《易经》中的大壮卦,是六十四卦之一,象征着强壮有力。“老眼盻大壮”是说作者虽然年迈,但仍然盼望自己的事业能像《易经》中的大壮卦那样强壮有力。
6.“岂料馀生终明夷”,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命运,“明夷”是《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三卦,为下坤上离卦,象征光明被遮蔽。“明夷”在这里比喻作者晚年的处境艰难。“岂料馀生终明夷”是说作者没有想到自己余生的境况会像《易经》中的明夷卦那样艰难。
7.“畴昔薪传贻甬上,而今高弟亦陵迟”,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学问,“薪传”指的是传授知识,“高弟”指的是学生,“甬上”指的是学者,“陵迟”指衰落。“畴昔薪传贻甬上”是说作者年轻时传授知识于学者;“而今高弟亦陵迟”是说现在学者们也衰落了。
8.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深远。全诗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学术成就进行追忆、描写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通过对《黄氏日抄》的重定以及其学术影响的传承与衰落的回顾,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答案】
(1)译文:《黄氏日抄》的遗风还在啊,我重见到这些残卷了。这样有才略的人遭受到时势的艰险,为什么心事要托之于天呢?还听说我的老眼盼望着国家强大,没想到我最后的命运竟如《易经》中的明夷卦一样,处境艰难!以前传授的知识遗留给学者,而如今弟子也衰落了,真令人痛心啊!
赏析:《重定黄氏留书》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黄淳耀所作的祭文,也是张岱为其老师黄宗羲所写的一篇祭文。这篇祭文以黄宗羲为黄淳耀撰写的《行状》为基础,通过追述黄宗羲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老师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作者开篇便引用了“证人一瓣遗香在”这句话,这里的“一瓣”指的是《黄氏日抄》这部作品。接着,作者又提到了“复壁残书幸出时”,这里的“复壁”指的是作者所住的屋子,“复壁残书”就是指《黄氏日抄》的残卷。由此可见,《黄氏日抄》对作者有着重要意义,他始终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写道:“如此经纶遭世厄,奈何心事付天知。”这里所说的“经纶”是指治理国家的能力,而“世厄”则指的是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作者用“奈何心事付天知”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尽管他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他最终还是陷入了困境,无法摆脱这个命运的枷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作者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他曾经渴望能够恢复昔日的荣光,但现实却让他倍感失望。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他老师的老眼望着天空期盼的目光。这一刻,作者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知道自己还有机会扭转乾坤。
现实却再次给了张岱沉重的打击。他的老师去世了,而他也因为悲痛过度而生病卧床。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年轻,身体也不再健壮,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依然保持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这段往事,让后人能够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
《重定黄氏留书》这篇祭文通过对黄宗羲生平事迹的追述和感慨,展现了他对老师无尽的怀念之情。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