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池铸错恨何追,剩水长增庙貌悲。
莫向江祠逢伍员,谁招廊屧配西施。
观光自是先王志,负德终缘夏肄亏。
闻道神旌午夜动,依然荼火望离离。
韩沟吴王庙三首其一
黄池铸错恨何追,剩水长增庙貌悲。
莫向江祠逢伍员,谁招廊屧配西施。
观光自是先王志,负德终缘夏肄亏。
闻道神旌午夜动,依然荼火望离离。
【注释】
①黄池:指三国时吴国孙皓在黄池(今安徽亳州)与晋军对峙的一场决战。铸错:指孙皓曾铸大钱,但铸成后被用作箭镞,造成损失。
②剩水:指因战火而被毁损的水神庙遗址。
③莫向江祠逢伍员: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末吴国忠臣,因劝谏吴王夫差杀子除后而遭囚禁,最后逃奔到晋国。这里说不要去江上的祠堂里遇见伍员。
④负德:对不住人。夏肄:夏禹治水的工程。
⑤荼(tú)火:祭祀用的烟火。这里说祭祀的烟火在午夜时分仍然燃烧着,表明吴国仍在遭受苦难。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借古讽今,抒发诗人对吴国灭亡的惋惜之情。
第一联:“黄池铸错恨何追,剩水长增庙貌悲。”意思是说黄池之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连带使吴国的祭祀场所也蒙受灾难,这真是让人追悔莫及啊。“剩水”,是指残破不堪的吴国水神庙遗址。此联点出了吴国战败的惨痛事实,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于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的深切感叹。
第二联:“莫向江祠逢伍员,谁招廊屧配西施。”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再去江边的祠庙中去拜谒伍员,也不要把廊下的台阶用他来作为陪衬西施的台阶。“廊下”指的是廊桥。“屧”是台阶的意思,廊屧配西施意即以廊下台阶为配饰,比喻伍员的冤屈被世人所不齿。“配西施”,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二十年教训,最终灭吴复国。伍员(伍子胥)曾建议勾践“焚舟破釜”,以励精图治。后伍子胥被越王诬陷为谋反,并遭杀害。
第三联:“观光自是先王志,负德终缘夏肄亏。”意思是说,从先王的角度来看,观光是为了考察民情、了解风俗、学习经验。但是,由于君主没有听取忠言,反而导致了国家的衰败。这正体现了先王治国之道中的“先礼而后兵”的原则。然而,由于君主的过错而导致的失败也是无法弥补的。这里的“负德”是指君主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受到惩罚。
第四联:“闻道神旌午夜动,依然荼火望离离。”意思是说,听说吴国的神旌在午夜时分还在闪烁,而吴国的祭祀烟火也在夜晚点燃,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吴国的苦难和希望。“荼火”指的是祭祀时的烟火,而“离离”则形容烟火的明亮。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吴国人民坚韧不屈精神的敬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国家的忧虑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黄池之战、伍员冤屈以及吴国祭祀烟火等历史事件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吴国灭亡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先王治国之道的认识和对国家未来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