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生昔著书地,合以前光接后辉。
春木年年芚古干,孙枝叶叶溯遗徽。
千秋尚有宫墙在,一线远忧薪大微。
暮雨空蒙寒食罢,茫茫百感集柴扉。
【注释】
三先生:指李泌、张九龄和杜甫。著书地:指他们三人的故居。合以前光接后辉:指他们的事业将永远辉煌。春木年年芚古干,孙枝叶叶溯遗徽:每年春天,都要在古槐树旁修剪树枝,追溯祖先的功绩。千秋尚有宫墙在;即使千年之后,宫墙仍然存在。一线远忧薪大微:一丝忧虑都显得微不足道。暮雨空蒙寒食罢,茫茫百感集柴扉:傍晚时,细雨蒙蒙,寒食节结束后,作者怀着万千感慨回到柴门。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诗人当时因“不乐供奉”而归隐山中,心情抑郁,对朝廷的安危深为关切,因此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开头两句是说,当年三先生的故居,现在依然存在,他们的伟大事业也将继续光辉下去。三先生即唐代著名政治家李泌、文学家张九龄和诗人杜甫。他们三人都是唐王朝的功臣,对维护唐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但后来相继遭贬,不得重用。
“春木年年”二句,写诗人在寒食节前夜来到先贤墓前,缅怀先贤业绩的情状。“芚”,同“剪”。古干,指古槐树。“孙枝叶叶溯遗徽”,是说后代子孙要继承发扬先祖的光荣传统和伟大业绩。“敻”(yǎng)然百感,意谓心中无限感慨,百感交集。
“千秋”二句,写诗人对长安城残破的感叹。“宫墙”,这里指长安城的城墙。“大微”,指微小的火把。这一句是说自己虽然感到孤独寂寞,但也为国家的安危而担忧。
最后两句,写诗人离开墓地回村的途中所见景象。“暮雨空蒙”,是说天色已晚,下着濛濛细雨。“柴扉”,泛指农舍的门户,这里指诗人自己居住的地方。“茫茫”,意谓茫茫苍天,无边无际。“百感集柴扉”,是说种种感慨汇成心头之痛,难以排遣。
全诗感情沉郁,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