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胡为耗,潜消市舶中。
频年添客户,百货酿淫风。
物以通商贵,民因逐末穷。
更堪加税吏,悉索茧丝空。

【注释】

①杜君:指杜牧,曾任湖州刺史。过扬:路过扬州。里社:乡里组织,是封建社会基层行政单位。近状:近来的情况。

②元气胡为耗:元气,指天地间自然之气。胡为,为何、怎么。耗,消耗。

③潜消市舶中:潜,暗地里。市舶,古代对商船的通称。此句意谓:天地间的自然之气,暗中在海上商船中消失。

④频年添客户:频,频繁。添,增加。客户,指商人。

⑤百货酿淫风:百货,指各种物品。淫风,奢侈淫乐之风。

⑥物以通商贵:物,指商品。通商,互通有无的贸易。贵,珍贵,昂贵。

⑦民因逐末穷:因,因为,由于。末,末业,即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行业。穷,贫困。

⑧加税吏:加,增加。税吏,管理税收的官吏。悉索(sù)茧丝空:悉索,全部搜刮。茧丝,蚕茧所织的线,这里泛指丝绸。空,使空虚。

【赏析】

《题杜工部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公元76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入蜀,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定居。这首诗是他在成都时所作,抒发了自己流落他乡、忧国忧民的心情。全诗四联皆写眼前所见,首联直抒胸臆,点明题旨。颔联承上文,描绘了四川人民受战争影响而生活困苦的情景。颈联写当地百姓因战争而贫困不堪,尾联则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官府滥征税赋。全诗语言明白如话,却能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矛盾。

“宁守杜君过扬来询里社近状 其四”:宁愿守着杜君从扬州过来询问我家乡的近况。里社,指乡村的基层行政组织。近状,近来的情况。胡为,为什么、怎么样。耗,消耗、损失。

“元气胡为耗”:天地之间原本充盈的生命之气为什么就这样被消耗了呢?

“潜消市舶中”:暗暗地消失在海上商船中。市舶,古代对商船的通称。

“频年添客户”:几年来增加了许多商人。

“百货酿淫风”:各种各样的商品导致奢靡淫乐之风盛行。

“物以通商贵”:由于通商而导致物价上涨。

“民因逐末穷”:由于追求商业利润而导致农民破产。

“更堪加税吏”: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加重赋税的官吏。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65年(唐宝应元年)。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在城西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称为“卜居”。这是一首七律。《唐诗别裁集》引沈德潜的话:“此诗言杜公住草堂,不闻人声马吠久矣。”可见作者有意选择僻静的环境,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宁守杜君过扬来询里社近状”,起句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但心情坦然自得。“宁”,表示反诘语气,意为宁愿如此。“杜君”,指友人杜子美。“过扬”,到扬州去。“来询”,前来探问。“里社”,指乡里。古人把二十五家为一“社”,故称“里社”。“近状”,“近来”的意思。“宁”,表反诘语气,意为宁愿如此;“宁”,这里是说宁愿这样;“杜君”,指杜甫;“过扬”,来到扬州;“来询”,前去打听;“里社近状”,指家乡近来的情势。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宁可让杜子美先生从扬州来到草堂,去打听一下我的家乡最近的情形。“其四”指第四联。

颔联两句写四川人民因战乱而生活困苦,处境艰难,连日来的客商也络绎不绝,货物堆积如山。

“元气胡为耗”,元气,天地间充盈的生命之气;胡为,为何、怎样;耗,消耗、损耗。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天地间原本充盈的生命之气为什么会被这样地消耗呢?“潜消市舶中”,市舶,古代对商船的称呼;中,里面;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天地间原本充盈的生命之气悄悄地消散在海上商船之中。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天地间原本充盈的生命之气默默地消逝在海上商船当中,而人们却浑然不觉。“频年添客户”,频,一年又一年;添,增添;客户,指商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一年又一年地增加了许多人作为商人,使得货物堆积如山。“百货酿淫风”,“百货”,指各类各样的商品;“酿”,酝酿;“淫风”,“奢靡淫乐之风”;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各类各样的商品导致奢侈靡费、放荡淫乐之风盛行。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年又一年地增加了许多人成为商人,使得各种商品堆积如山,导致奢侈淫乐之风盛行。“物以通商贵”,物,指商品;以,因为;通商,互通有无;贵,贵重;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由于通商而导致价格上升;“民因逐末穷”,民,指平民百姓;因,因为;逐,追求;末,手工业行业;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由于追逐商业利润而使老百姓陷于破产;“更堪加税吏”,“更”,再;堪,值得;加,加重;税吏,管理税收的官吏;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再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加重赋税的官吏层出不穷;“悉索茧丝空”,悉索,全部搜刮;尽,全部;索,索取;茧丝,蚕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税收官吏把蚕丝全都搜括走,结果使得百姓家徒四壁、两手空空。“悉索茧丝空”的意思是说税收官吏把蚕丝全都搜刮走,结果使得百姓家徒四壁、两手空空。

颈联两句的意思是说因为追求商业利润而使老百姓陷于破产,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加重赋税的官吏层出不穷。

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天地间原本充盈的生命之气默默地消逝在海上商船当中,而人们却浑然不觉,而一年又一年地增加了许多人成为商人,使得各种商品堆积如山,导致奢侈淫乐之风盛行。

全诗四联皆写眼前所见,前两联直抒胸意,点明题旨。颔联承上文,写四川人民受战乱影响而生活困苦,处境艰难,甚至一天比一天更加困难。颈联描写了四川人民的悲惨处境,进一步揭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所在——赋税沉重,横征暴敛,弄得人民无法生存下去。尾联由现实写到历史传说。

本篇作于公元765年(唐宝应元年),此时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诗人借杜君之口表达了他对家乡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本诗开头两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宁”字用反诘的语气,表明诗人愿意隐居草堂的决心。“杜君”是指杜子美的朋友杜少陵(即杜甫),他的来访令诗人感到欣慰。“过扬”即从扬州而来拜访他的朋友杜甫。“询里社近状”中的“里社”指的是乡里组织,也就是乡里的人。诗人通过朋友之间的相互询问了解彼此的现状及近况。

第三句“元气胡为耗”中的“元气”,原指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的原动力。此处用来比喻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量。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形容这种生命力,它悄无声息而又顽强地存在于天地之间。然而,随着岁月的变化和世事的变迁,这种生机勃勃的力量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失,变得愈发稀薄起来。

第二句“潜消市舶中”中的“市舶”,是指古代的一种贸易方式,即海上商船载运各种货物进行贸易。这里的“潜消”意味着这些生命力量默默地消失了。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化的表述来揭示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和影响。那些曾经繁荣昌盛的海上商船如今却只剩下一片荒凉和废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活力。这种景象不禁让人联想到诗人对于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深深忧虑和同情。

接下来的两句分别描绘了战时市场上的景象及其带来的后果。“频年添客户”,描述了市场上商人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百货酿淫风”,暗示了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社会上出现了奢侈浪费风气盛行的情况。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还揭示了经济繁荣背后的潜在危机和问题。

第三联至第五联主要描述了四川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遭遇的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与困扰。特别是最后一句“更堪加税吏”中的“加税吏”,既指税收官员,也隐喻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额外负担和压力。这些税吏不仅征收正常的税收,还无理地增加额外的苛捐杂税,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

第六联转而回到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上。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在成都草堂的生活和感受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的状况。诗人虽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